第一章 引论(第5/9页)

历史会警示我们进行有必要的战略研究,还通过一系列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来阐述战争的教义。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为了印证这条真理,我们还要研究两个战例,它们在时间上可能距离我们更加遥远。在这两场东方国家同地中海大国的碰撞中,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帝国已经岌岌可危,战争的双方都把舰队集结在彼此邻近的阿克提莫岬角(Actum)与巴尔干半岛西南的勒班陀(Lepanto)。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由于某种原因诱发的海权更替?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的话,那倒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因为如果在东方再度崛起一个像土耳其那样的海洋强国的话,就会引发同样的战略问题。就目前而言,海权的中心还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和法国。但是,如果由于某种机会,有一个国家控制了黑海盆地,并且控制了地中海的入口的话,那么影响海权的战略条件恐怕会完全改变。再者,如果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东方,英国和法国开往地中海的路径将不受阻挡,那么在半道上,东方将跟西方会迎面相撞。

在战争频发的那个年代,海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没有足够的材料详细研究海权对于第二次布匿战争⑥结局的影响,但是有足够的迹象表明,海权确实是影响布匿战争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只根据人们口中流传下来的战争事实来研究的话,那么这种观点也不足够正确。跟往常一样,海权的重要意义被我们浪费并忽略掉了。我们只能从一些可怜的蛛丝马迹中,得出以下正确的判断。即使你控制了海洋,那也难以保证敌人的单舰或者小型舰队就无法溜出港口,不能穿行在海上,不会袭击海岸边没有设防的地区,不会闯进被封锁的港口。相反的是,种种迹象表明,弱小的一方往往可以逃离这种严密的封锁,跟你玩擦边球战术。所以,在战争的第四个年头,跟罗马舰队实力相差悬殊的迦太基海军在统帅包米卡尔的率领下,奇迹般地在南部意大利登陆,将4000名士兵和一群大象运抵意大利南部。到了战争的第七年,包米卡尔又奇迹般地摆脱了叙拉古附近的罗马舰队,在汉尼拔⑦控制下的塔兰托露面。汉尼拔也向迦太基派出了特遣舰队,甚至最后汉尼拔跟他的残余部队安全地撤回了非洲。但事实上,迦太基政府并没有给汉尼拔提供必要的援助。表面上看来,迦太基政府援助汉尼拔是无可厚非和水到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罗马舰队在海上占据的优势完全影响了战争的发展和结局。如果不仔细调查清楚这些事实,就无法对海权对战争影响的程度做出客观的评价。

德国历史学家蒙森(Mommsen)曾经说:“在战争伊始,确实是罗马舰队控制了海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本不是海洋大国的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它的海军力量就远远超过了迦太基人,占据了海上的优势。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时,这种优势依然存在,虽然第二次布匿战争没有重大的海上战役,但从各种情形和事实之间的联系看来,罗马已经完全占据了海上优势。”

可惜汉尼拔没有留下回忆录,不然我们就能知道他跨越高尔与阿尔卑斯山,走出这一步近乎于毁灭性的远征是为了什么。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西班牙沿岸的舰队根本无法跟强大的罗马舰队抗衡。如果汉尼拔的舰队足够强大的话,他就会沿着他既定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因为对他来说那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他能够从海路进军的话,那么他带去的6万精锐士卒就不会损失3.3万了。就在汉尼拔在死亡线上前进时,罗马舰队在两名元老的率领下已经开赴西班牙。他们的战舰上还运送着一批由执政官指挥的陆军。虽然一路上也遇到了迦太基舰队的骚扰,但他们损失不大,随后罗马陆军在汉尼拔交通线上的埃布罗河(Ebro)以北地区登陆,同时另一支舰队则在另一位执政官的率领下被派到西西里。这两支舰队总共有220艘战舰,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分别击溃了一支迦太基舰队。这些在战斗记载中都被一笔带过,可见当时罗马舰队实力之强。

到了第二年,战况变得如下:汉尼拔进攻意大利北部,接连获胜,随即向南进军到罗马附近,然后在此驻扎,从当地征集给养,以至于跟当地人产生矛盾,导致民怨沸腾。特别是一旦跟罗马人在那里建立起来的政治武装发生冲突的话,那就会有毁灭性的危险。因此,从一开始汉尼拔就急需建立一条交通线来获得增援和给养。有三个比较友善的地区供他选择:迦太基本土、马其顿与西班牙。迦太基本土和马其顿只能通过海上航路建立起交通线;而从西班牙那里,汉尼拔能得到最坚定的支持,况且陆路和海路都可以通往那里,如果没有敌军骚扰的话,海路既方便又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