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第7/9页)

两年之后,年轻的西庇阿接过了在西班牙的统帅权,他采取海陆联合进攻的策略,迅速占领了喀它基那。紧接着不久,他便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举动,即解散了他的舰队,并把舰队上的所有官兵水手全部调拨进陆军。西庇阿野心勃勃,他并不满足只作为一支钳制部队去封锁比利牛斯山通道,他还长驱直入进入西班牙南部,在瓜达尔基维尔河与哈斯德鲁巴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此后,哈斯德鲁巴匆匆忙忙北上,从比利牛斯山西端经过,挺进意大利。那时候哈斯德鲁巴的处境已日益窘迫,部队减员很厉害。

这时候战争已经进行了10年,哈斯德鲁巴几乎没有遭受多少损失就进入到了意大利北部。如果说他能够跟汉尼拔大军会合的话,那么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当时的罗马军队也已经山穷水尽,濒临崩溃,他们连接殖民地和盟国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然而,哈斯德鲁巴和汉尼拔两人的状况却更加叫人担忧,两兄弟一个在梅陶罗河(Metaurus)畔,另一个还在阿普利亚(Apulia),两者相距仍有200英里之遥,而且他们还要应对实力强大的敌国,而罗马的军队则刚好处于两者之间。造成这样险恶的战局,除了哈斯德鲁巴姗姗来迟以外,还因为罗马军队彻底控制了海洋,使得哈斯德鲁巴和汉尼拔两人相互支援时只能绕路走高卢。而正当哈斯德鲁巴在这条遥远的路上绕行时,已经有1.1万的罗马士兵途经海路去增援正在跟哈斯德鲁巴打得难分难解的罗马陆军。结果不言而喻,哈斯德鲁巴派往汉尼拔处的信使们纷纷落入克劳迪阿斯·尼禄之手。尼禄获悉了哈斯德鲁巴的进军路线之后,亲自率领8000名最优秀的官兵前去跟北方的部队会合。等到两军合二为一的时候,一切都已成定局,两名执政官以其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全歼了哈斯德鲁巴的军队,这位战功卓著的迦太基将领也在战场上丧命。当自己兄弟的头颅被扔进汉尼拔的营房的时候,汉尼拔才大梦初醒,绝望地疾呼,罗马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人。接下来,两个国家之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梅陶罗河之役打响了。

这场战役想当然地以罗马的全面获胜而告终,总结其军事形势,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迦太基人要想推翻罗马人的统治,就必须进攻罗马人在意大利的权力中心,破坏以罗马为首的军事联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迦太基人就必须拥有坚固的根据地和一条坚固而稳定的交通线,根据地已经由军事天才巴卡在西班牙建立起来,而交通线却总是断断续续。如果要建立一条稳固的、安全的交通线,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通过海上,第二个是绕道高卢。第一条线路没办法冲破罗马海军在海上的封锁,第二条几度岌岌可危,并且在最后被罗马陆军占领西班牙北部后切断了。罗马的陆军能够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还是罗马人控制了海上霸权,而迦太基人从来没有控制过海上局势,所以根本不会对罗马军团构成威胁,因此对于汉尼拔和他的基地来说,罗马人占领了两个重要的位置,一个是罗马帝国本身,还有一个就是西班牙北部。它们之间有一条稳固的交通线来连接,这样,相互之间的支援会源源不断地进行。

如果地中海地区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罗马人坚守在科西嘉岛和撒丁岛的山脉,并在塔拉弋纳、马萨勒与墨西拿、意大利沿海靠近热那亚一带建立据点,同时还在马赛与其他地区建立了盟国;再如果罗马人还拥有一支所向无敌的武装力量,可以自由驰骋在沙漠中,而罗马人的敌人又十分落后,只能勉强集结部队迂回奔走;那么,这种军事局势就已经注定了,即使你用再怎么夸大的词汇形容这支劲旅都不会显得过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无论敌军的实力多么微弱,都有可能占据有利的地形实施袭击,哪怕是烧毁一座村庄,或者让一些临近边境的地区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甚至有可能会截击护送给养或者装备的队伍。但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这种小打小闹根本不会动摇交通线。这种类似于猎食性的行动只能被交战中较弱的一方使用,但是,接下来有人得出的一条推论却是大错特错了。他们认为这跟我们掌握的历史事实并不符合,那就是“罗马和迦太基都无法拥有对海洋无可替代的所有权”,因为“罗马舰队会时常开到非洲海岸耀武扬威,而迦太基舰队有时候也会在意大利沿海招摇过市”。在我们设想的那个圈子里,海军成为对我们所想的荒漠起决定作用的角色,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角色似乎可有可无,显得非常陌生,这就相当于一个远古时代的不同人种,没有自己的祖先,自己包括自己周围的人都对这些一窍不通,那么即使其对于这个时代乃至这个世界历史有深远的影响,也会被忽视掉的。如果这个论述正确的话,那么海上力量最终将会从主要因素中删除掉,这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