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第8/9页)

我们所列举上面的例子,其时间间隔都与现在相去甚远,有的可能是本书讨论之前的,有的可能是之后的,但无论怎么说,这些例子都用来说明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和从历史中所要借鉴的教训。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例子都属于战略范畴而不是战术范畴,与其说它左右着战斗的行为,还不如说它影响着战斗的部署,因此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有一位权威人士说了几句箴言,杰米尼⑪说:“1851年年底的时候,我刚好在法国巴黎,一个声名显赫的知名人士问我,近年来武器装备的紧张会不会对战争的方式带来任何比较大的变化。我当时就回答说,武器装备的更新或许会对战术的细节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我们还是要运用那些过去时代里伟大的军事统帅获胜的战争策略和原则,比如恺撒、弗雷德里克和拿破仑。”

对于海军来说,研究这一原则比以前更为重要,因为现代的蒸汽舰队具有强大而稳定的运作能量,所以制定出巧妙精确的作战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在单层甲板船和大帆船时代,我们可以制定出最为精妙的作战方案,可这一切都有可能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化为泡影。但是对于现在的海军来说,这种困难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强大的舰队能适应任何恶劣的气候环境。指导大规模的海军行动原则都是我们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这些原则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非常有用,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在执行这些原则时,不用大费周章地去考虑天气原因了。

我们常常提到“战略”这个词,要是非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只能把它局限在一场或者几场军事行动之上,这些军事行动或是单独的,或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但都被当做战争中的现实或者就近的几场战斗场景。不过这可能单单指的是陆上的军事战略,对于海上行动来说可能并非如此。最近法国有一位著名的作者非常正确地指出:“这种定义对于海军的军事战略来说,实在是太过狭隘了。”他还说:“海军战略跟别的军事战略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在和平时期,它都需要制定自己的战略。在和平时期,通过购买或者签订某种条约,可以在一个国家中占领一方很好的据点,这种手段有时候比通过战争手段取得的更加管用,也能在最后的关头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军事战略会指导我们在什么地方选定地点站稳脚跟,渐渐由暂时性的占领变为长久性、确定性的占据。”

这种意见有一些人会非常乐于接受,他们在10年之内已经亲眼目睹了英国成功占据塞浦路斯和埃及,虽然在表面上只是暂时性的占领,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这块被他们占领的土地的。这种暂时性的占领最终都将变为长久性的占据,这是暗地里持续不断的精神所致。实际上,现代的海军强国都坚持把自己的士兵和舰队渗透到不同的海域和战略要冲,虽然他们的做法没有英国占领塞浦路斯和埃及那样引人注目。因为海上战略说到底还是为了本国的目的,无论是战争时代,还是和平时代,都要建立、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海权。所以说,海军战略的研究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全体公民而言意义非凡,对于那些担任着外交任务和军事任务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接下来将仔细研究一个濒海国家能够崛起的必要条件和一般条件,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本书中,我们开始考察17世纪中叶几个欧洲濒海国家的情况,并验证这些战争教训和经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历史的总结就从这里开始。

注释

①教义:原指宗教所信奉的义理,本文采用它的引申义即“信仰和准则”。

②唐尼布鲁克,美国地名,因为在当时举行的博览会以组织、混乱而著称,作者引用来比喻混战的局面。

③公元前415年6月,叙拉古人将军在远征西西里时说,“藐视敌人攻击的最好手段就是勇敢地行动,做好充足的准备,视真正的危险已经来临。”

④法国战术家,现在法国小镇莫罗古斯就是因纪念他而命名。

⑤1797年2月,杰维斯和纳尔逊共同指挥了圣·文森特角海战,杰维斯的作战原则是“紧咬敌人不放”。

⑥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基人为“布匿”得名。

⑦汉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终身与古罗马为敌。

⑧又译斯奇皮欧,古罗马名门贵族,在共和国时期以军功显赫著称。

⑨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远亲,在罗马和迦太基争夺西地中海控制权的斗争中誓死保卫家乡。

⑩古罗马著名将领,因第二次布匿战争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