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年(第13/21页)

选举前几天,纳粹党同共产党一起在柏林举行了一次运输工人的罢工,而工会和社会党都没有支持这次罢工。正当纳粹党亟需经费在竞选运动的尾声中最后加一把劲的时候,这个行动使得企业界的人士更不愿意慷慨解囊了。戈培尔在十一月一日的日记中阴郁地写道:「经费短缺成了我们的长期病。我们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进行一次真正大规模的竞选运动。许多资产阶级人士被我们参加罢工所吓退。甚至我们党内的许多同志也开始有怀疑了。」十一月五日,选举前夕的日记写道:「最后进攻。全党为避免失败,进行了拼命的努力。我们终于在最后一分钟弄到了一万马克。这笔钱星期六下午就要投入竞选运动。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让命运来作出决定吧。」

命运,还有德国选民,十一月六日在好些事情上作出了决定,但是其中没有一件事情对于崩溃中的共和国前途是有决定意义的。纳粹党丧失了二百万张选票,在国会中丧失了三十四个席位,一共只有一百九十六个席位。共产党增加了七十五万张选票,而社会民主党却丧失了这个数目,结果共产党在国会中的议席从八十九席增加到了一百席,而社会党从一百三十三席减少到了一百二十一席。支持政府的唯一政党德意志民族党增加了将近一百万张选票——显然得自纳粹党,议席从三十七席增加到了五十二席。国家社会党虽然仍是全国第一大党,但是丧失二百万张选票却是个很大的挫折。纳粹狂澜第一次退潮了,而且是从远远不够多数的那一点开始退潮的。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希特勒要争夺政权,现在所处的地位比七月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软弱。

巴本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撇开他自称的对希特勒的「个人厌憎」,在十一月十三日写了一封信给他,邀他前来「讨论局势」。但是希特勒在覆信中提出了许多条件,使巴本终于放弃了要想同他达成谅解的一切希望。纳粹党领袖顽固不化的态度并没有使态度随和、庸碌无能的总理感到意外,使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的朋友和军师施莱彻尔现在提出的一个新建议。原来这个诡计多端的幕后操纵者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巴本像前任勃鲁宁一样,现在已经不再有什么用处了。他的计谋无穷的头脑中现在酝酿着新的计划。他的好朋友巴本必须下台。总统必须不受任何牵制,可以自由地同各政党,特别是同最大的政党打交道。他要求巴本辞职,巴本和他的内阁就在十一月十七日辞职了。兴登堡立刻派人去请希特勒。

他们在十一月十九日的这次会见,气氛就不像八月十三日那次那么冷冰冰的了。这次总统请他的客人坐了下来,并且同他谈了一个小时以上。兴登堡向希特勒提出两个办法,供他选择:如果他能够提出一个具体的政纲并能在国会中争取到行得通的多数的支持,就让他当总理,否则就在巴本手下当副总理,而这个内阁又是靠紧急法令维持的总统内阁。希特勒在二十一日再度晋见了总统,他并且同梅斯纳通了几封信。但是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希特勒要在议会中获得行得通的多数是办不到的。虽然中央党同意在他不搞独裁的条件下支持他,但是休根堡不让民族党同他合作。因此希特勒只好恢复他原来的要求:担任总统内阁的总理,但是这个要求总统不肯答应。如果要成立一个靠总统命令施政的内阁,兴登堡宁可让他的朋友巴本来领导。他在梅斯纳代表他发出的一封信中说,不能把这样一个职位给希特勒,「因为这样一个内阁一定会发展成为一党独裁——在我的誓言和良心前面,我不能承担这个责任。」

老元帅在前一点上作的预言比后一点更为应验。至于希特勒,他再一次敲了总理府的大门,大门虽然开了一个缝,结果却又砰地关上了,教他碰了一鼻子灰。

巴本所希望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和施莱彻尔在十二月一日晚上去见兴登堡时,颇有信心地认为,他仍旧将被任命为总理。他根本没有怀疑到这个诡计多端的将军在玩弄什么把戏。原来施莱彻尔曾同施特拉塞联系,他探问如果纳粹党不愿参加巴本内阁,是否愿意参加他本人担任总理的内阁。这位将军请希特勒到柏林来会商,据德国报纸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也是后来大多数历史学家信以为真的说法,元首真的从慕尼黑搭了夜车前来柏林,但是半夜里在那拿被戈林接走,到魏玛参加纳粹党高级领导人的会谈去了。纳粹党关于这次事件的说法,可能比较确实一些,虽然这一点不免使人感到奇怪。戈培尔十一月三十日的日记说,柏林来了一封电报,要希特勒赶紧去,但是他决定不妨让施莱彻尔等一等。他要先去魏玛同他的同志们开会,还要在那里主持图林吉亚选举的竞选运动。在这次五大领袖戈林、戈培尔、施特拉塞、弗立克和希特勒在十二月一日举行的会议上,意见相当分歧。施特拉塞在弗立克的支持下主张,纳粹党至少要容忍施莱彻尔内阁,而他本人是主张参加这个内阁的。戈林和戈培尔竭力反对这个方针,希特勒站在他们一边。第二天,希特勒见了施莱彻尔派来见他的名叫奥特少校的人,叫后者去告诉将军,不要担任总理,但是这已经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