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巴巴洛沙:轮到了俄国(第21/27页)
赫斯极力主张立即进行他冒了极大的风险来进行的会谈。据他向寇克帕特里克解释,「他自己的出走是为了给我们一个在不丧失威信的情况下举行谈判的机会。如果我们拒绝这个机会,那就清楚地证明,我们无意同德国达成谅解,希特勒就有权——事实上他有责任——把我们完全毁灭,并在战后使我们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赫斯坚持,谈判代表的人数要少一些。作为德国的一个部长,他不能使自己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即他独自一个人要听一大批人纷纷提出的意见和问题。
就寇克帕特里克而论,会谈就这样可笑地结束了。但是,据丘吉尔说,英国内阁——令人惊讶地——「邀请」西蒙勋爵在六月十日会见赫斯。据这个纳粹副领袖的律师在纽伦堡说,西蒙答应他将把赫斯的和平建议提交英国政府。
赫斯的动机是清楚的。他真诚希望同英国靖和。他毫不怀疑,德国会在战争中获胜,并会毁灭联合王国,除非立即靖和。毫无疑问,他还有别的动机。战争使他个人黯然失色。在战争期间,作为希特勒的副手管理纳粹党是一种很无聊的而且不再是非常重要的职务了。目前,在德国的重要工作是处理战争和外交事务。元首所注意的就是这些事情,其他一切几乎全都顾不上了,这些事情使戈林、里宾特洛甫、希姆荣、戈培尔和将领们处于重要地位。赫斯感到既失望,又嫉妒。为了恢复他以前在他所爱戴的领袖身边的地位和他在国内的地位,单枪匹马地安排德英两国之间的和平,这样一种大胆而显赫的政治成就,岂不是最好的办法吗?
最后,这个眉毛浓密的副领袖,像其他一些纳粹要人一一如希特勒自己和希姆莱——一样,居然相信占星学。在纽伦堡,他向美国的监狱精神病学家道格拉斯·凯莱博士说,在一九四○年底,他的一位占星学家在为他算命时说,他是注定会带来和平的。他还叙述他以前的导师、慕尼黑的地缘政治学家霍斯霍弗教授如何在梦中看到他在英国城堡的饰以挂毡的大厅里阔步行走,给两个「北欧人」大国带来了和平。对于赫斯这样一个从未摆脱幼稚思想的人来说,这种话当然使他着迷,毫无疑问,他去英国执行这项不可思议的使命,是受了这种话的影响的。
在纽伦堡,一位英国检察官提出了另一个理由:赫斯飞往英国是设法安排一项和平协议,这样当德国进攻苏联时,它就可以只在一条战线上作战。俄国检察官对法庭说,他确信这一点。约瑟夫·斯大林也相信这一点,他在这个危急时刻是极其猜疑的,但是他的猜疑看来不是集中在他应该猜疑的德国,而是集中在英国。赫斯到达苏格兰使他相信,在丘吉尔和希特勒之间正在策划某种阴谋,正如这个俄国独裁者让德国放手进攻波兰和西方一样,这项阴谋也会让德国放手进攻苏联。三年以后,英国首相在第二次赴莫斯科时,曾设法使斯大林相信真实情况,但是斯大林硬是不相信。寇克帕特里克曾设法使赫斯谈出希特勒对俄国的意图,从他进行的询问中可以清楚看出,赫斯根本不知道「巴巴洛沙」,或者,如果他知道的话,他也不知道马上就要执行这个计划。
赫斯突然离开之后的一些日子,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狼狈的日子。他认识到他的政权的威信由于他的最亲密的合作者的出走而受到了严重损害。如何向德国人民和外界解释此事呢?对被捕的赫斯下属进行了讯问后,元首相信,没有人对他不忠诚,也肯定没有什么阴谋,他所信任的这个助手只是神经错乱了。在英国证实赫斯到达之后,伯格霍夫方面决定向公众以这个原因来作解释。不久,德国报纸忠实地刊载了简短的报导说,这个前国家社会党要人已成了「一个神志不清的、神经错乱的、头脑胡涂的理想主义者,充满了由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而造成的幻觉」。
(官方的新闻公报说)这位同志赫斯看来是生活在幻觉之中,正由于此,他才认为他能够实现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谅解——但是这不会影响德国人民被迫继续进行的战争。希特勒暗中下令,如果赫斯回来,立即枪毙。他公开剥夺了他的这位老同志的一切职务,派性格更为阴险和沉默的马丁,鲍曼来代替他担任党的副领袖。元首希望这个奇怪的插曲将尽快被人遗忘;他自己的思想再次很快转向对俄国的进攻,这次进攻不久就要进行了。
六 克里姆林宫的困境
尽管有一切证据证明了希特勒的意图——在波兰东部集结德国部队,一百万纳粹军队驻在附近的巴尔干半岛,德国武装部队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占领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克里姆林宫中的人们,特别是斯大林,虽然的确不愧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者,仍然盲目地希望俄国会躲过这个纳粹暴君的暴怒。当然,赤裸裸的事实不能不使他们天然的疑心日益增长,希特勒在东南欧的行动也使他们的不满越来越难以遏制,但是在春天的这几个星期中,莫斯科和柏林的外交往来中却存在着某种不现实的、几乎难以置信的、十分奇怪的东西(详尽地记录在缴获的纳粹档案中)。在这些往来中,德国人笨拙地企图把克里姆林宫骗到底,而苏联领导人看来对现实还没有充分了解并据此及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