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巴巴洛沙:轮到了俄国(第20/27页)
五 鲁道夫·赫斯的出走
据施密特博士追述,五月十日晚上鲁道夫·赫斯乘一架麦塞施米特一一百一十战斗机独自飞往苏格兰的消息最初传来时,对希特勒的打击「好像一颗炸弹落在伯格霍夫一样」。凯特尔将军发现元首在他的宽敞的书房里走来走去,一个手指放在额角上,口中咕哝着说,赫斯一定是发疯了。希特勒喊道,「我必须立即同戈林谈话」。翌日早晨,同戈林和纳粹党的所有首脑开了一次紧张的会议,他们要设法「想出」——用凯特尔的话来说——一个向德国公众和全世界公布这件令人难堪的事情的办法。凯特尔后来作证说,他们的任务并未由于英国人最初闭口不谈他们这位不速之客面容易些,希特勒和当时的与会者曾一度希望,也许赫斯会用完了汽油,掉在冰冷的北海中淹死了。
元首最初得到的情报来自赫斯的一封内容有点前言不符后语的信件,这封信是由一位信使在赫斯于五月十日下午五点四十五分从奥格斯堡起飞之后几小时提交的。希特勒对凯特尔说:「我在这封信里认不出赫斯了。那是另外一个人。他一定出了什么毛病——神经有点错乱。」但是元首也很猜疑,他下令逮捕了麦塞施米特,因为赫斯是从他的公司的机场起飞的,同时还逮捕了这位副领袖的几十个幕僚。
如果说赫斯的突然离去使希特勒莫名其妙,那么他的出人意料的到来也使丘吉尔莫名其妙。斯大林则十分猜疑。在战争进行的整个期间,这件奇怪的事情一直是一个谜,只是在纽伦堡的审讯中才得到澄清,赫斯在那里是被告之一。事实可以简短地谈一谈。
赫斯一直是一个胡里胡涂的人,虽然他不像罗森堡那样愚蠢。他自作主张飞往英国,幻想他能够安排一项和平协议。虽然他抱有幻想,但却是真诚的——看来没有理由怀疑这一点。他于一九三六年在柏林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同哈密尔顿公爵见过面。他从他的麦塞施米特飞机跳出以后,用降落伞安全地着陆,离公爵在苏格兰的住宅不到十二英里,可见他导航是准确的。他要求一个农民带他去见这位苏格兰公爵。哈密尔顿是皇家空军的一个空军中校,那个星期六傍晚正在扇形站作战室值班,他在晚上十点过后不久在雷达屏上发现这架麦塞施米特飞机从海岸飞进来降落。一小时后,有人向他报告,这架飞机已经坠落焚毁,驾驶员跳伞,驾驶员说他的名字叫阿尔弗雷德·霍恩,自称有「特别使命」要见哈密尔顿公爵。英国当局安排在翌日上午进行这次会晤。
赫斯向公爵解释说,他是在执行一项「人道使命,元首并不想打败英国,而希望停止战斗」。赫斯说,这是他第四次试图飞到英国来,他在另外三次曾由于气候关系而不得不折回。他说他毕竟是德国的一个内阁阁员。这些事实表明了「他的诚意以及德国希望和平的意愿」。在这次谈话中,正如以后跟其他人进行的谈话中一样,赫斯毫不迟疑他说,「德国将打赢这次战争,如果战争继续下去,英国人的处境将是可怕的。因此,他的主人最好利用他的到来,进行和谈。这个纳粹狂人充满自信,相信英国人会坐下来同他谈判,他请公爵要求」国王『假释,他,因为他来英国没有带武器,并且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前来的「。后来他又要求以一个内阁阁员应得到的尊重来对待他。
随后几次的会谈(除一次外),英国方面是由艾冯·寇克帕特里克进行的,他是了解德国情况的前英国驻柏林大使馆一等秘书,他的秘密报告后来在纽伦堡法庭曾利用过。赫斯像鹦鹉学舌一般重复了希特勒对于纳粹的一切侵略行为(从奥地利到斯堪的纳维亚和低地国家)的解释,并且坚持说战争是英国造成的,如果英国现在不停止战斗,它肯定要失败。接着他就向这位研究纳粹德国问题的老手提出了他的和平建议。这些建议就是希特勒在进攻波兰前夕力促张伯伦接受而没有成功的那些建议,即英国应该让德国在欧洲自由行动,交换条件是德国让英国在「英帝国内完全自由地行动」。必须归还前德国殖民地,当然,英国还必须同意大利媾和。
(寇克帕特里克报告说)最后,当我们要离开房间时,赫斯还补充说了一句。他说,他忘记强调,这个建议只能根据这样一个谅解予以考虑,即这项建议是由德国同一个非现任的英国政府进行谈判的。自从一九三六年以来就策划战争的丘吉尔先生以及他的一些支持其战争政策的同僚们并不是元首能够与之谈判的人物。
作为一个在纳粹党内和在第三帝国内经过勾心斗角的残酷斗争取得这样高的地位的德国人鲁道夫·赫斯,真是太天真了,这是了解他的一切人都能证明的。从这些谈话记录可以清楚看出,他满以为会立即受到——如果不是丘吉尔,那么也至少是「反对党」的接见,把他当作一个认真的谈判代表。赫斯认为哈密尔顿公爵是反对党的领导人之一。当他同英国官员的接触继续仅限于同寇克帕特里克一人时,他的好战和威胁态度越发厉害了。在五月十四日的一次谈话中,他对这位不信他那一套的外交官描绘了英国继续战争将会遇到的可怕后果。他说,不久将对不列颠群岛进行厉害的、彻底的封锁。(赫斯对寇克帕特里克说)这里如果有人设想英国本土可以投降,战争可以由英帝国进行下去,那是无用的。希特勒的意图是,万一发生这种情况,就继续封锁英国本上——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面临有意使这些岛上的人民饿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