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霹雳”行动(第3/10页)

最后,希特勒突然停止神经质的踱步,站在了希姆莱的椅子前。他听之任之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希姆莱,温克将军今晚会去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接任参谋长一职。”他转向温克,“进攻将在2月15日开始。”说着,他重重地坐了下去。然后,他看着古德里安喃喃说道:“请让我们重新开会吧。”他的笑容非常迷人,“陆军上将,今天陆军总参谋部赢了一局。”

几分钟后,古德里安来到候见厅,筋疲力尽地坐在了一张小桌子前。凯特尔走到他身边。“你怎么敢那样顶撞元首?”他喊道,“你没看到他多着急吗?要是他中风了怎么办?”

古德里安冷冷地看着他。“一个政治家应该预料到会被顶撞,并且期待听到无情的现实。否则,他就不能被称为政治家。”

其他人也开始对凯特尔的指责随声附和,但是古德里安却转身走开了。他告诉温克,发布命令,在2月15日发动进攻。

2

空军元帅阿瑟·T.哈里斯爵士今年五十三岁,身材矮胖健壮,精力充沛。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应征入伍,在罗得西亚步兵团担任司号员。参加过赴西南非的德国殖民地的历次远征之后,他发誓再也不去行军,于是便加入了皇家空军。如今,他领导着轰炸机大队。当天夜里,他的队伍按计划要发动对德累斯顿的攻击;这是针对德国东部各主要城市的一系列大规模空袭的开始,目的是给德国的士气最后一次重击。“霹雳”行动,这是所有突袭的代号。它只是英国战时内阁计划的区域轰炸行动的又一步。在哈里斯看来,这是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大家都叫他“轰炸机”哈里斯,他对这个绰号丝毫不以为意。而在几个记者的笔下,他总是被写成“屠夫”哈里斯,他对此也视若无睹。他认为,炸平德国的军工生产基地是他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不得不毁坏城市,杀掉百姓。但是,这些计划并不是他制订的。

哈里斯狂暴易怒,并且总是强势地为地毯式轰炸辩护,这让某些人很不喜欢他。不过,同样的攻击性却使他深受飞行员们的喜爱,因为在执行轰炸任务时,他总是同样坚决地争取使用最精良的装备和最安全的方法。

“霹雳”行动的背景深远而复杂。诺曼底登陆两个月后,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爵士建议,在德国接近军事崩溃时,对德国东部的人口中心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空袭;这些袭击也许可以加速全面的投降。联合情报委员会——一个英国情报专家小组——对于“霹雳”行动无动于衷,因为它不太可能“获得任何有价值的胜利”。美国空军领导人则认为,放弃精确轰炸过于鲁莽。此外,美国空军司令H.H.“哈普”·阿诺德将军原则上也反对这种轰炸,而艾森豪威尔的心理作战处甚至称之为“恐怖主义”。

于是,“霹雳”行动便被暂时搁置了。1945年1月12日,苏联发动了大规模攻击。十天之后,轰炸行动的指挥官对波特尔的副手诺曼·博顿利爵士建议说:“如果趁着俄国进攻的势头还没有明显减弱时开始行动,那么,在大家看来,俄国人和我们在计划上似乎是在紧密协作着。”

联合情报委员会受命从这一角度重新评价“霹雳”行动。他们报告说,四天四夜的系列轰炸会导致德国难民的大批转移,这“势必造成巨大的混乱,干扰军队有秩序地向前线运动,并妨碍德国军事和行政机器的运转”,并且“在物质上帮助正在东线这场关键战役中激战的俄国人,同时还将证明,从交通线,或者甚至从除炼油厂、坦克厂之外的任何目标上暂时转移都是正确的”。此外,“向俄国人证明,英国人和美国人在目前的战斗中很愿意帮助他们,这很可能是有政治价值的”。

1月25日,博顿利致电哈里斯,与其讨论最终将“霹雳”行动付诸实施一事。“柏林已是我的盘中餐。”哈里斯回答说。然后,他转达了自己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联络官的请求:行动的其他目标必须是克姆尼茨、莱比锡、德累斯顿。这三个城市不仅是东部难民的主要居住中心,还是濒临瓦解的东部战线的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丘吉尔恰巧也正在与空军部长阿奇博尔德·辛克莱爵士讨论这次空袭。他问,为了“痛击正在撤离布雷斯劳(位于奥得河畔)的德国人”,皇家空军有何计划。事实上,这并非巧合,因为“轰炸机”哈里斯经常拜访首相的乡间别墅,多次和丘吉尔讨论类似“霹雳”行动的进攻,并且曾经非正式地要求开始行动。(1)

次日,辛克莱把问题转达给了空军参谋部。不过,“霹雳”行动的策划人波特尔却对这一行动没有多少热情。他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应该继续以石油为主要目标,其次是喷气机工厂和潜水艇制造厂。一旦解决了这三类目标,他说:“我们将竭尽全力对柏林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并对德累斯顿、莱比锡、克姆尼茨等地也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