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5/6页)

德里昂

希波克拉底没有受到玻俄提亚人的干扰,三天内便建成了要塞,然后准备带着自己的部队回国。他不认为自己会遇到麻烦,因为他不知道玻俄提亚西部发生了什么。他的大部分部队南下,直接返回雅典。重步兵在距离德里昂约1英里的地方停下等候希波克拉底将军,此时他还在德里昂做最后的安排。与此同时,玻俄提亚人在几英里外的塔那格拉集结起来,拥有7000名重步兵(和雅典人兵力相当)、10000人的轻装部队、1000名骑兵和500名轻盾兵。尽管玻俄提亚军队的实力更强,而且雅典人的新要塞就建在玻俄提亚的领土之上,但玻俄提亚联盟的行政长官中有九人投票反对与雅典人交战。仅有的两名主张交战的行政长官都是底比斯人。

玻俄提亚军队的指挥官是埃奥里达斯之子帕冈达斯,一位过了花甲之年的显赫贵族。他察觉到雅典人的薄弱,于是劝服玻俄提亚人坚持作战。在希腊重步兵的交锋中,防卫领土一方的胜算高达75%,因为组成步兵方阵的农夫和军人在保卫土地和家园时会比进攻时更加勇猛。双方的将军在战前演讲中都提到了这种倾向。帕冈达斯敦促士兵们全力厮杀,尽管敌人正在撤往国境以内。通常来讲,自由意味着捍卫自己的土地,但此次的敌人是雅典人。“他们企图奴役无论远近的人民,我们除了死战到底,还有别的路可走吗?”(4.92.4)希波克拉底则告诉他的雅典士兵,不要害怕在外国土地上作战。他解释说此次战斗实际上是在保卫雅典,并阐明了此次战役的战略目标:“如果我们胜利,伯罗奔尼撒人就会失去玻俄提亚的骑兵,就再也不能入侵阿提卡。此次一战,我们将征服他们的土地,解放我们自己的土地!”(4.95.2)

帕冈达斯的演说强调了德里昂战役的独特性质。这不是通常的边境冲突,而是“死战到底”。也就是说,目标是歼灭雅典军队和结束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而实际上德里昂战役只是这场战争的一部分。帕冈达斯率军前进到一个位置上,这里的一道山脊将两军隔开。他在排兵布阵时发挥了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他在两翼部署了骑兵和轻装部队,以抵抗敌人的侧翼包抄。在重步兵方阵的右翼,他集中了底比斯人的力量,纵深达到非同寻常的二十五排,而不是通常的八排。来自其他城邦的重步兵则根据自身意愿布阵,但可能是按照标准的战术。这是第一次有史料记载的大纵深侧翼的重步兵方阵,这种战术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将被底比斯的伊巴密浓达和马其顿的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运用,发挥极大的杀伤力。玻俄提亚人的右翼几乎一定可以打败敌军左翼,而雅典人按照八排纵深来布阵,战线会更长,由于两军的重步兵数量是相当的,雅典人可能对玻俄提亚人实施侧翼攻击。因此,玻俄提亚人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右翼的底比斯人能否迅速压垮对方并将其击溃。与此同时,玻俄提亚人左翼的骑兵和轻装部队必须阻止雅典人形成突破。底比斯人还投入了300名精锐重步兵,他们显然受过特殊训练,而且来自最富裕的阶层。这也是史册记载的第一次有专业部队得到不同于普通士兵的特殊训练,而当时普通的步兵方阵成员都是民兵。这证明了希腊战争的复杂程度在不断提高,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这种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帕冈达斯率军开始从山脊顶端向下推进时,希波克拉底的战前演说还没有结束,才刚刚到达战线中路。为了让所有士兵都听得到他的演说,他需要沿着战线走,多次重复自己的演说。此时他正在己方右翼,很快意识到自己可以包抄敌军方阵的左翼。他也一定注意到,战场两侧的溪谷会阻碍敌军两翼骑兵与轻装部队前进,而他自己的两翼兵力弱于敌军。于是,他命令部下冲锋上山。

雅典人的右翼迅速击溃了玻俄提亚人的左翼(那里是来自泰斯皮亚、塔那格拉和奥尔霍迈诺斯的士兵)。在战场的另一端,底比斯人表现不佳,因为与他们对阵的雅典人非常坚韧不拔,仅仅是一步一步地缓慢后退,没有发生阵脚大乱、一哄而散的现象。这对玻俄提亚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时刻,对雅典人而言则是充满希望的时刻。因为若是战局继续发展下去,雅典右翼将抢先突破玻俄提亚战线,而底比斯右翼还没有办法击溃雅典战线。随后底比斯人将遭到钳形攻势,玻俄提亚军队将会溃败,甚至被歼灭。

就在这时,帕冈达斯表现出了他的战术天才,扭转了战局。他派遣两队骑兵从右翼出发,从山的背后绕出去,那是雅典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最终杀到得胜的雅典人背后,发起了出其不意的攻击,这令雅典人恐慌起来,因为他们以为敌人的生力军赶到了,在袭击他们的后方。雅典人冲锋的势头被遏制了,底比斯右翼有了时间去突破对面的雅典人,将其击溃。雅典军队现在开始乱哄哄地逃跑,遭到玻俄提亚和洛克里斯骑兵的追击。由于夜幕降临,雅典人才没有遭到更大规模的屠戮。在漫长而复杂的谈判之后,雅典人终于被允许收回己方死者遗体。他们发现,己方除了损失许多轻装部队和非战斗人员之外,还损失了近1000名重步兵,包括将军希波克拉底。到目前为止,这是雅典人在十年战争中遭遇的最严重损失。为了摧毁雅典人在德里昂建造的要塞,玻俄提亚人建造了一种巨型喷火器,点燃了要塞的城墙,将守军逐出。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催生了一些新技术,以便解决军事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