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整对象用地的调查及通告(第12/22页)
“山在地平线附近,所以环形山的直径大概是四千米。山的高度是多少?看起来还挺险峻的。”
“雷达记录显示……一百四十米。斜面的倾斜度在三十度左右。要越过山把电缆连到发电面板恐怕有点难度。”
如果要在探测器所在位置采集水样本,那就需要电。要给永久阴影区的环形山供应电力,就必须在阳光能照射到的环形山外设置发电面板,然后牵上电缆。寻找可以这样操作的环形山也是此次飞行任务的目的之一。
但是,其中一名控制官看着月面图兴奋地说道:“喂,山多高都没关系。不对,应该是还好山很高。我们太幸运了!”
“此话怎讲?”
两旁的控制官看着他的手。只见他把月面图转来转去说道:“这座环形山比其他环形山高一些而且是孤立的。所以,随着月球的自转,它的所有外侧区域都能照射到阳光。外轮山如果不高就无法形成永久阴影区。”
“但其他地方应该也有类似的环形山吧。”
“倒是有,只不过直径长达几十千米。如果在外轮山的旁边建造基地,当太阳绕到环形山的反侧一面时,要牵相当长的电缆才能连到那里的发电面板。但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在半径区区两千米的圆周上放置发电面板即可。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电缆长度,同时还能压缩行动范围!”
“照你这么说,这里是南极的一等地域?”
“不不,稍等!”
日比木大声插了一句。
“你们说的这些要等到确定有水后才有用。如果是甲烷或者二氧化碳的冰,那就白高兴一场了。”
日比木的一番话说得在理,周围兴奋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还没钻探呢。把胜利的欢呼留在钻探完之后吧。”
“钻探完就水落石出了吗?”
妙问了一句,日比木回过头来说道:“检测很简单。把钻取的一部分样品放入一个气压的气压室内加热。如果在摄氏零度变成液体,摄氏一百度变成气体的话,那就一定是水。只要能实现软着陆,通过这种程度的检测一测便知。”
“不好意思,日比木先生。”走也问了一句。“我能去一下钻探小组吗?我挺在意力学强度的。”
“哟,你要看标准贯人试验吗?果然是建设公司的人。”
所谓标准贯入试验就是,在地面上打桩并施加一定的冲击力测定地面下沉的程度,其目的是为了检测地基强度。在建造建筑物之前,必须要做这项实验。另外,如果地面是冰的话,知道了它的坚固程度后,就可以在将其作为资源利用时为挖掘作业提供相关信息。
得到日比木许可后,走也走到采样回收小组面前。将钻头钻进地表正在进行钻探作业的控制官们说道:“钻探负荷三十二牛顿,看来硬度和软木差不多。舱体不会下沉。”
“钻杆的截面近十平方厘米……每平方米大概可以承载三吨左右的重量。差不多和东京下町的冲积层一样。能知道物理构造吗?”
“非常遗憾,不是很平整。从钻挖的触感来看,不能说一定是碎石,但确实含有很多大小不一的颗粒。怎么说呢,即便是冻土也够用了……不好!”
其中一块副屏幕开始闪烁红色的文字。
控制官咂了一下嘴:“一号钻杆卡住了。赶快停止二号钻杆。”
“是不是碰到岩石了?”
日比木探出身子问道。控制官回答:
“似乎不是岩石,一号钻杆静止不动,不能继续回收样品了。”
“已经停止二号钻杆了对吧?很好,到这儿就可以了,把钻杆拔出来。”
“明白。”
于是一号钻杆就这样被放弃了。第二根钻杆倒转着被拔了起来。这时,不知是谁,看着一直在大屏幕播放的直下式摄像头画面,说了一句:“喂,大家快看,那是什么?”
大家同时抬起头看着屏幕,没人说话。
只见机体下方拍摄到的图像两侧有两根钻杆,其中一根正在被拔起。伴随着倒转,一种像金丝一般的东西轻轻地铺开到地面。
“好像椰子果实的纤维啊。”
“原来类似沙金的光就是这种物质的反射啊。好像还塞得挺紧的。”
“到底是什么东西?”
谁也回答不了。大家都不可能知道。没人推测到月球上的冰和大家预想的冰的来源——彗星中会含有这种纤维物质。
二号钻杆被收上来,几克样品被放入分析室。剩下的则被收纳进返回舱中。分析室仅仅过了几分钟就给出了分析结果。
“熔点零下零点四一摄氏度,沸点九十九点二二摄氏度……确定无疑,样品中含有水冰。”
“挖掘深度是多少?”
“大约两千八百五十毫米。原计划是到四千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