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外观、运用状况、工程外带设施(第6/15页)

换句话说,这些信号只是往返于ENG和太空中的某些东西之间。

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ENG的偶极天线构造简单,效率不高。如果ENG想进行星际级长距离通信——也许事实就是如此——锥形天线或者抛物面天线是最佳选择,但它却没有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偶极天线的优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在没有可动部分的前提下改变定向性。这意味着ENG其实是一架相控阵列天线——将几种存在电子位相差的电波合成一种定向性的电波。

为什么要改变定向性呢?在地球上,相控阵列天线一般用于雷达。因为它只需要一块固定的板,就可以实现大范围扫描,所以非常适合雷达。这就意味着,ENG在形成天线时,并不知道对准哪边好。不,更加合理的解释应该是,ENG为了实现不论目标在哪儿都能顺利收发信号的目的,刻意制造出相控阵列天线——一种灵活、耐久并且制造所需资源少的构造体。

还有人探讨过一种可能性,即ENG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物,在冻土中发育成长后,和其他星球未知生命体通信。不过,这种猜想似乎也不对。的确,ENG会成长,既具备特定的结构,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灵活适应周边环境,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可以构建出这种起源于彗星的冻土中、并由金属元素汇聚发育而成的物体模型。应该有一个种子。

而播散种子的人正是太空中收发信号的人。

在深夜报道节目中,电波天文学家欲言又止的正是这种想法——ENG也许是地外生命播撒的种子。他之所以闭口不谈也是为了保护这种想法。为什么环形山中会出现那种物体?为什么月球上有地球上却没有?为什么在第六大陆旁边发射电波?又为什么在发射电波之后陷入沉寂?如果不能解释这些疑问,即使作为新见解提出来,也只会遭遇更猛烈的质问。正因为希望如此之大,所以他才更不想希望被摧毁。

忙于建设作业的第六大陆对这些疑问视若无睹,隔壁的自由女神岛也没有新发现。大部分的地球人就像当初在地球南极发现微生物化石一样,认知停留在“原来还存在这种物体啊”的层面上,除此以外,大家的生活和以往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政界、经济界、宗教界等领域的反应也基本大同小异,因为ENG没有宣称要侵略地球,也不是纯金打造的,更没有预告世界末日的来临。

但是,对于一部分好奇心强烈的人来说,现在是等待来信时怦然心动的时刻。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知道写信的人真实存在,即便信不是写给自己的。

正是为了探索这类现象而存在的设施——自由女神岛——展开了积极的调查,而率先发现ENG的第六大陆却没有任何相应的行动,非常讽刺。

方针上的差异使得双方在伊甸环形山内发生了微妙的争执。

二月二十日,早晨。

在密闭环境维持栋深处,机器排列错综复杂,如同化学工厂一般。走也和热能·电力部门的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观察水电解装置的反应槽。

“喂,电极断啦。”

“还真是。一、二、三……差不多断了一半啊。不可能是发射的时候震断的,这么看来是个次品。有备用零部件吗?”

“没有,因为不是计划消耗物品,只能等待下一次补给了。”

“在此之前,输出功率只能达到原计划的一半,储备氧气的消耗量是……”

走也正操作着可穿戴电脑,突然眉头紧锁。屏幕上的内容正在消失。

“电池没电了。想想也用了好多年了。充电器还在地球……”

“我房间有一个充电器。如果需要的话,用我的充电吧。”

“那就拜托了。”

走也将可穿戴电脑收进口袋后,基地工作人员开始用自己的电脑计算。

“常用氧预计在两周后用完。”

“即使启动备用的固态燃料氧气发生装置(SFOG),也需要不断从地球补充燃料……屋顶的温室呢?可不可以利用温室想想办法?”

“您说的温室是指螺旋藻吗?它产生的氧气量实在不多啊。”

他们利用多余的资材在密闭环境维持栋的屋顶搭了一个简易的温室,目前温室正在试运行中。以现阶段的规模还无法种植食用植物,只能先培养光合作用能力强的藻类——螺旋藻。利用植物的碳酸同化作用净化空气,从长期来看,比起物理化学的手段更加节约能源成本,第六大陆也正在努力实现实用化。

“利用集光镜提高日照量。代谢更加活泼之后,氧气发生量也会相应增加吧?既不费时也不费力。”

“这主意不错。我计算一下环境变动。”

“对了,集光镜能用吗?混凝土制造已经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