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3/17页)
那么机器有没有可能生成足够的掌控感、自我意识和目标选择能力呢?这涉及机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按目前的智能发展方向,多数人工智能程序并非独立在个体机器中的程序,而是联网发展的高级智能的终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很难产生自我意识;而联网程序缺少对世界的直接接触,因此缺少社交中个体的掌控感和竞争感;最重要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程序的训练方法、反馈数据依赖于人类对其进行的目标控制,人类选择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对数据进行标记,人工智能学习的素材都依赖于此。例如一个以玩游戏为目标的人工智能,它研习的所有数据就是“玩法-游戏胜负”的关系,它能学习的素材基于游戏,它不可能更换到另外一个没有可读数据的领域。人工智能的数据,并非能在真实世界切换的数据。
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即使未来生成目标动机,也不是类似于人类的个体性自我动机,而只可能是某种不同的目标形式。
而这种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本文最后会简要讨论。
社交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智能进化的?从直立行走开始?从用双手开始?从用火开始?这些当然都是重要的历史节点,但是目前在考古学研究中,认为两个最重要的智能革命节点是七万年前和一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其中前者是人类的语言发展,后者是人类的定居生活。与定居生活相伴随的是社会大分工,而影响语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的社交。
事实上,人类和很多动物的基因相似度极高,但是人类发展和这些动物的发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并不是变异让人有了比所有动物都厉害的器官,而是人类的社会性发展让人的智力突飞猛进。我们常说自然选择让生物进化,似乎适应自然是生物进化的最大动力。但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是某种功能定型,例如捕鱼能力或者巡航能力,固化于器官和本能,而不是持续的智力进步。人类的智力进步更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选择。
社会如何选择人的智力发展呢?我们常常强调生存竞争的重要性,但与生存竞争同样重要的是两种被选择的能力: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以及灵活的心理适应性。
理解他人的能力,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些,这里再着重看一下它在人类社交中的作用。心理学中称其为“心理理论”,就是对他人心理做出的判断。小孩子一般到三四岁就能拥有这种能力,他们看到一个人出了家门又回去,能够猜想他是忘记了东西,想回去拿;若看到两个人闭着嘴不说话,会猜想他们是吵架了,正在生气。这种能力对人来说实在是太正常了,当我们看一篇公众号文章,看到明星吵架,我们会自然说出“一定是她太强势,他受不了”“她这么多年委屈自己必然有难言的苦衷”“这就是为了炒作”这样的猜想,每一种猜想都隐含着我们对他人心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很多猜测是智慧洞察,但也有猜测是有害的捕风捉影,但不管怎么说,人人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人工智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能力。
心理理论有一项重要的应用,那就是判别其他人是敌是友。这是有关于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人内心最敏感的认知反应。在人群中,我们天然探测他人对自己的善意和敌意,在人群与人群之间,我们天然怀疑另一个群体与己方为敌。不能正确探测他人善意和敌意,会让自己落得孤家寡人。这种能力需要大量不同意图的样本,大量真实互动交往,以及善意恶意互动产生的反馈数据。
那什么是灵活的心理适应性呢?这是指人根据周围人和周围文化调整自己认知的能力。人的先天大脑功能都差不多,但是在不同文化中习得的后天认知相距甚远。根据代际研究,小孩子能够迅速脱离父母一辈的语言体系和信仰体系,融入他自己的周围文化,特殊情况下,儿童一代人可以形成一种与周围父辈截然不同的新一代文化。这种革新源于同辈群体参照。人类有不少心理特征与社会性相关,例如人群中的尴尬、内疚、嘲笑,就都与社会参照相关。人会非常关注社群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而这种对他人意见的关注使得人类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生成不同的代际文化。对人工智能来说,目前其调整和进化的主要参照是人类,还没有形成群体内互动参照,没有独立的文化调整。
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否发展出类似人类的社会心理呢?首先,需要有大量个体互动。但正如动机一节所述,目前人工智能趋向于大型化、联网化,并没有足量多样性的个体互动。其次,即便有足量个体人工智能组成社群,也很难生成以主观好恶为基础的人类关系网络;人工智能对于其他成员的意图的推测,可以纯粹按照概率计算。但人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的喜好厌恶,做出重大决策。机器没有理由如此听凭主观,完全可以根据互动个体的最佳概率策略行事。人类先感知到他人的善意或敌意,然后根据感知做出合作互惠或防御攻击的决策,而人工智能更多是计算客观理性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