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4/17页)

换句话说,人类随时从他人身上获得主观好恶的数据,并依此数据做出人生重大判断。而人工智能对另一个人工智能的理解,基于程序语言,对他人的读取与人的感知差别很大,并没有人与人情感上的共鸣,因而社会心理也必然和人类不同。

综合上面的种种分析,人类的感知-情绪-情感-社交环节,都有太多生物化学和进化上的来源,未来的人工智能都不太会直接产生。除非我们刻意输入指令,否则它们不会效仿人类。我们可以想象未来通过数据和信息交流的人工智能社群,交流不存在好感与恶意,只是客观的信息沟通。在金融市场上,目前的人工智能交易程序已经在进行无数次的信息沟通,这里有策略,有竞争,但并不基于社交中的情感和压力。它们会不会伤人呢?有可能会,但肯定不是因为产生了基于荷尔蒙的羡慕嫉妒恨。

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让人工智能像人呢?

人工智能对人类世界没有感受情绪又怎样?人工智能自己掌握强大的算力和全新算法,可以发展得比人类更强大,又为什么要在意与人类交流?人类的爱恨情仇属于进化的残留,既原始又低效,人工智能为什么要学习呢?它们完全可以不像人但也很强大。

这样想也完全没问题,而且是很有可能的:它们发展成跟我们不一样的强大智能。我们就假设人工智能未来不屑于获得人类世界常识,也不关心人类的爱恨情仇,自顾自发展强大,那么它是不是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也不是的。

即便仅考虑它自己,也仍然需要面临内部调控问题。它可以不建立对世界的统一描述,但它至少需要对自己的内部思维有统一调控。

什么叫内部自我调控呢?

实际上,任何人的心智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的自我都是许多模块、功能和目标的集合。自我就是对所有模块的综合统领。前面讲了情绪情感、欲望动机、对他人的感知同情,这里探讨了高级认知的不同层次。而所有这些,都是人这个“大企业”的不同部门,人脑前额叶的功能就是统领好这些部门。

目前的人工智能一般都是单一功能的,下围棋、开汽车或者做投资,不同的人工智能有不一样的网络结构,没办法多功能。如果停留于此,那么未来人工智能就是强大的专业工具,不可能成为某种具有特性的新智慧种族。几乎可以肯定,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肯定不会停留于单一功能,多功能人工智能的开发,也一定会取得进展。目前,克服前述“遗忘灾难”的办法就是发展多个网络,再进行系统整合。

一旦同一人工智能开始有多重能力,就会生成多种目标,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去追求,就会涉及目标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能力和需求可能不一样,例如追求围棋取胜的功能模块需要不断和自己对弈,而追求语言沟通的模块却要一直与更多人对话。最终需要有协调控制机制,让所有模块和谐相处。

无论人工智能是否在意人类,在它们自身心智系统复杂化的过程中,都需要自我调控。不能自我调控的智能会很容易陷入僵化或疯狂。单一功能的人工智能只需要下围棋,不需要思考“我是否要下围棋”,而一旦它自身的心智系统包含了很多个功能模块,就需要在所有目标之间做出选择。目前人工智能还由程序员进行目标抉择,但早晚有一天,它们需要具有抉择能力。

人工智能下棋战胜人类毫不稀奇,但未来,当它的对手是它自己,就需要有高层次决策能力。这是它们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

人类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多重心智模块的?

人类在这方面也并没有特别好的榜样经验。人类心智系统内的冲突往往异常剧烈,而人类常常被这种冲突搞得目瞪口呆。

当你内心中为“失恋”悲痛,非常想好好“吃一顿”安慰自己,你头脑中却有另外两个小人阻挠,一个说“还吃还吃,再长胖还得失恋”,另一个说“哭什么哭,好好学习升职才是正经事”,然而悲痛的部分无力地说着“我做不到”,烦躁的部分说“都是因为你活得这么压抑才会失恋”。最后会有一个很无奈的仲裁者说:“你们都别吵了,再吵我就抑郁了。”

这就是我们日常头脑中上演的多模块之争。马文·明斯基把人的头脑称为“心智社会”,就是说头脑中的各个“小人儿”就像一个复杂社会一样嘈杂。

不过,尽管我们自己有这么多混乱的时刻,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仍然是机器学习的榜样。对机器的研究需要反过头来追问人类,机器研究和人脑研究始终相辅相成向前推进。明斯基把人类的心智系统分成了六层,仔细琢磨起来十分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