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8/17页)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统计经验,但只有抽象模型才带来知识上的跃进。
上面就是目前人工智能认知发展上仍然存在的一些困难,我称之为人工智能认知发展的“三朵小乌云”。希望这“三朵小乌云”能在算法和技术上的提升之后得到解决,也更希望对这“三朵小乌云”的研究能够带来对人类大脑的更高水平认知。
上面说的很多局限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算法,这是目前最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也是很多突破性发展的来源。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算法。还有很多其他算法,例如决策树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符号算法等。此外,还有以往获得很多成功的“专家系统”类算法,就是把人类专家知识灌输给机器。本文没有分析这么多算法的优劣,主要是因为在“深度学习”快速发展之前,这些算法都面临过更多的困难和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算法没有用了。事实上,未来人工智能想要发展,必定是多种算法要混合使用,找综合路径。在下一篇有关人类学习的文章中,我会再谈到贝叶斯算法。
人工智能会变得像人一样吗?
现在我们来说一点虚无缥缈的问题。
前面的讨论都比较接近现实,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但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往往不是从当前出发,而是从远景出发,从一个遥远的未来可能性往回看,看我们离未来还有多远。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工智能问题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肯定不是目前机器能否分辨鸭子的“类”和具体的鸭子(可能只有我会觉得这个问题最有意思),而是:人工智能能否像《西部世界》里演的那样,成为像人一样的存在?
“他们会觉醒吗?他们会爱上人类吗?他们会仇恨我们吗?他们会厌倦奴役生活,产生对自由的向往吗?他们会统治我们吗?他们会屠杀我们吗?”
这些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里面,实际上使用了非常多人类的词语。“觉醒”“爱上”“仇恨”“厌倦”“自由”“向往”“统治”“屠杀”都是专属于人类的词。我们要问的是,人工智能从目前的“数据”“统计”“相关”“算法”“优化”出发,能否到达那些人类的词语?
那我们现在回来看一看人类,人类的这些心智特征都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天在想什么。上班盼着下班、下班盼着吃饭、吃完饭盼着男欢女爱、睡醒了盼着周末放假、放假了盼着发大财、发了财盼着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无聊了盼着看个电影找乐子。
在这整个过程中,“智能”出现在什么位置呢?
当说到“智能”,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那些需要费力动脑筋的事情:做数学题、学知识、猜谜语、记忆复杂信息、下棋、破解谜案、研究科学问题、写分析报告、经营企业,等等。如果有谁这些方面很厉害,我们就说他“真聪明”或者“高智商”。
但事实上,这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只占生活用脑的一小部分。它多半动用了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区域,需要训练,需要费力集中精神。这种智能被称为“慢思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多数时候,我们吃饭、睡觉、欢爱、娱乐、偷懒、冒险、吵架和活动,并不需要这种智能参与。它们被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驱动,是更自动的“快思考”。
大脑是一座城堡。如果粗略分解,那么人类的心智系统大致可以包括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思考几个大类,这些心智功能也对应着大脑的不同部分。其中,感知和生理调节是由五官和身体神经终端执行,神经通路接入大脑相应的感知皮层。情绪由几个特定的大脑部位掌控,受激素调节。杏仁核主要对恐惧和其他直接情绪负责。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让人上瘾。爱受到多种激素调节影响,亲子之爱受到孕激素很大影响,两性之爱受雌雄激素影响,记忆与海马体有关,也与大脑皮层有关。动机与底层的情绪和情感有很大关系,受恐惧支配而远离,受欲望支配而靠近,大脑的底层活动会以动机的形式呈现出来,推动人做出行动。人的社交活动很大程度上与镜像神经元有关,探知他人意图,对他人的心理感同身受,才能在与人交往中进行博弈并且付出同情。高级思考则主要源于皮层活动,顶叶对空间认知和想象很重要,颞叶对听觉和语言很重要,前额叶对复杂决策很重要。大脑由内而外大致分三层:负责生理调节的爬行脑,负责情绪调节的边缘脑,以及主管高级认知的新皮层。新皮层也由多个功能分化的区域组成,各有分工。
说这么多,并不是想用术语名字忽悠大家,而是想说明:大脑是一个多功能相互配合的复杂系统,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往往比单一模块的功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