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9/17页)

大脑不是简单下围棋,而是在调节饿和忧愁的同时下围棋。

如果人类大脑是一座城堡,那么我们现在要对比的就是,这种多功能的系统和人工智能思维有何异同?

或者换句话说:人类的心智系统中的“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思考”这些功能模块中,人工智能思维接近哪一层或哪些层?

说到这里,要回头再说一下“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的简称,而“神经网络”算法实际上是一种仿生算法。它的灵感来源是人类大脑,更精确一点,是人类大脑皮层。

前面说了人类大脑的多重功能,而从生理上看,人类大脑大致上有三层主要结构:内层是小脑、丘脑等结构组成的生理运动调控结构,“爬行脑”(名称源于爬行动物);然后是杏仁核、海马等结构组成的情绪和记忆相关结构,“边缘脑”;然后才是最外层的大脑皮层。皮层薄薄六层神经细胞,包裹大脑,负责所有高级认知和思考内容。

“神经网络”主要模拟的是大脑皮层结构,因此最接近的,是前面讲到的人要费力气的“慢思考”。对于人类来说,解逻辑题、计算最优路径和符号运算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需要集中精神、克服困难,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然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都是最容易不过的问题,只需要足够的数据和一定的规则,就可以分析处理海量信息。对于人来说,消化食物、运动、喜怒哀乐、对他人的好恶、追求梦想、寻求归属感、语言交流都是大脑生理的本能,而人工智能算法并没有模拟。

前面主要讨论“思考”的差异,后面要看其他部分: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

为什么要讨论这些层面呢?难道大脑皮层的高级思考不是人类心智的皇冠吗?

这是没错,大脑的高级思考是心智的皇冠,但大脑皮层思考的是什么东西呢?

无论是大脑,还是人工智能程序,思考的素材都是经过处理的“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近来有一个说法:“得数据者得天下。”意思就是说,既然算法准备好了,那么哪个领域具备足够的优质数据,就能在哪个领域获得突破。人工智能的数据来自哪里呢?来自人类的数字足迹,人类在电子世界中的所有行为,经过转换处理,都会被当成人工智能研究的数据。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在某些领域研究海量数据,但是问题在于,在没有采集大量优质电子数据的领域,人工智能算法再好也无能为力。不是每个领域都像围棋一样具备现成的棋谱。而大脑皮层既然也是高级思考的主战场,也需要良好的数据作为素材,但又没有程序员帮忙,那么人类大脑皮层用来思考的数据或素材来自哪里呢?

答案很简单,大脑高级思考的数据来自自身对外界的获取,来自上面说的那几个功能模块领域: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

这几个领域是人类的心智系统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观察,是数据采集和加工处理,是人类对世界的本能反应。经过充分加工的素材输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才有思考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依赖于这些功能模块给我们的信息。当我们的情绪系统感知到某人“讨厌”,那么接下来的高级思考就会选择“躲开这个人”的策略。在我们的心智中,并不存在架在真空上的高级思考,也没有程序员给我们输入带标记的现成数据,因此,心智其他模块的作用完全不比高级思考小,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动力量更大。

我们只能“思考”经过原始模块处理过的数据。

心理学家发现,心智的很多模块具有先天性,也就是说,大脑在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装载了一些功能,并不是白板一块。这些功能基本属于上面说的几个领域: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在这些领域中,本能和先天功能已经写入大脑,全人类都有共通性,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在这些基础功能上都是类似的。

这些领域中,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做到像人一样吗?

感知

人类的感知实际上是最神秘的部分。我们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这五官感觉都抓住世界的只言片语,在大脑中给我们重建出一幅世界图像。从很古老的时代,先知哲人就发现,人的五官抓住的是虚像,是感觉,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于是佛家由此进入虚无和向内修行的路,而现代科学进入了数学建模以把握真实的路。人类感知系统将物理的光子和分子,经过大脑一系列运作,为我们构建出一个稳定的立体世界图景,还让我们具有主观心理的美感体验(美味、漂亮),这个从物理到心理的转化,是很奇妙的事情,人们至今仍不能完全理解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