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3/5页)

话题挑个头,自有人接着往下讲,原本沈锐不太想在这种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但是见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也没个顾忌,顿时自己也有些安奈不住了,洋洋洒洒说起自己的观点。

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如何能拒绝在人多的场合之处,向众人讲述他观点的高明之处?

严家作陪的清客崔景文听完沈锐的一番长篇大论后,忍不住鼓起掌来:“人都说沈大人乃江左夷吾,吾只是存疑,心中暗想这么多年也未曾听说过沈大人在庙堂之上的高见,想来坊间传言当不得真。可是今日一听,才知是我井底之蛙了,若是将沈大人的高见写为奏疏,岂不是又是一封《谏太宗十思疏》?当得流传千古矣!”

沈锐酒酣脑热,又被捧到了这个高度,即使是酒不醉人、人亦自醉了,想到被自己遗弃的那封奏疏,那是集他与府中门人之才所写,字字珠玑、旁征博引,若是流传出来,说不定还真能与魏征齐名!

当即豪情万丈道:“拿笔来!”

刚刚一行人还在酒桌上飞花令,纸笔聚在,沈锐抓起笔,沾了墨,便作了一篇谏上文书,等到笔落墨停,众人围上来一看,轰然叫好!

沈锐的意之情难以言表,与严家一众人干了又干,喝到有些走不动道了,才被小厮扶着上了马车。

严松之刚送完沈锐回来,就立马急声吩咐:“快,将刚刚沈侯爷写的那页纸裱成奏疏,给国公爷送过去!”

事情已妥,第二日沈锐的亲笔奏疏很快就呈到了永嘉帝的案头,永嘉帝看罢之后久久不语,最后竟是轻轻笑了两声:“沈锐,好文采啊!”

字迹飘逸,洋洋洒洒,论古叙今,来给朕上课了!

从小跟着永嘉帝的大太监王安有些紧张地缩了缩脑袋,心里头也是疑惑了——这荣安侯府一向是不显山露水的,怎么就把陛下给气着了?

永嘉帝年近四十,三十登基至今,用了十年时间才将朝堂之上的魑魅魍魉给收拾干净了,如今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施展一番,商户借籍考试的事情由来已久,永嘉帝希望自己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施恩于商户,故而他心底是偏向于“保商派”的。

只是有些事情,皇帝可以有偏向,但是不能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原本看着事情稳步推进,“保商派”的官员们在朝堂上将那些反对者责难得节节败退,胜利就在眼前了,这沈锐却仗着自家的从龙之恩,拿着高祖当年定下来的条例来说事了,而且据说他背后还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永嘉帝觉得,自己对荣安侯府已经是算心慈手软,当年沈锐的大哥沈风战死疆场,先帝做事确实有失公允,但是他继位之后这么多年,让沈锐这个官位好好地坐着,旁人对他一星半点的指摘,他也当作看不见,心中甚至想着,既然听说他那嫡子也是个不成器的,到时候也给他封个闲职,也算交代的过去了。

永嘉帝自认为自己待荣安侯府已经算是不错,可看沈锐的奏疏上所写,他可是对朕有诸多不满啊!

这日大朝,永嘉帝当场就命人将沈锐的奏折给读了出来,沈锐原本站在最后一排角落,低垂着头,思量着昨日还是有些饮酒太过了,今日大朝起的过早,实在是头疼欲裂,昨晚喝了醒酒汤也不起作用。

人到中年,还是得保养为宜,今日还是请府医给把把脉,开两剂方子调养一下才好。

沈锐向来是朝堂上的透明人,虽然对于地方官来讲,正四品已经是高官之列,可是对于上朝的朝臣来讲,正四品是刚刚够站在朝堂上的起点。

满堂诸公谁不比他官位高?就算是有比他官位低的,例如起居郎、都察院御史之流,都是简在帝心的人物,眼前看着官位较低,不知道什么时候趁着东风就起来了。

他在太常寺卿这个位置已经混了十年未曾挪动一下屁股了,或许就得在这个位置上退的,沈锐昨日狂妄话发泄过后便觉得损失一点便损失一点吧,听严家和其他几家的意思,他们的损失可远比他家更大,这么一对比,沈锐感觉自己的心好似也没那么痛了。

沈锐拿着笏板低垂着头,心中只琢磨着自己的事情,听到永嘉帝命太监宣读奏折,一开始也没往心里去,但是等听到太监刚读到第三句,沈锐背后一根根寒毛竖了起来,明明还没真正入春,太和殿四角还燃着红萝炭取暖,温度刚好适宜,但是此刻沈锐额头上却开始冒出了一滴滴细密的汗珠——

这,这竟是他所写的那道奏疏!!

他什么时候呈上去的?这么就落到了永嘉帝手中,甚至其中还有好几句的不逊之言,这,这根本不会是自己敢写上去的啊!

沈锐哪里还记得起来,昨夜心情激愤之下写下来的“慷慨之言”,这封奏疏,若是按照他一开始想好的那封来写,或许还不会让永嘉帝发那么大火,可偏偏是在他醉酒之时,还写了几句自己的幽愤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