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4/4页)

等到所有人都写完之后,交到秦之况那里,大家一起打开纸条,各自数了一下票数,写“刘”字的有七票,写“方”字的只有五票。

显然是刘甫之赢了。

刘甫之选出来的这份卷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是众位考官决策后的结果,谁也再说不出来反对的话。

刘甫之脸上的喜色一晃而过,众人渐渐散去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还需要将另外两场的卷子再次进行排名,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刘甫之选的那个考生,定是此届的解元无疑,毕竟虽然卷子是誊抄过的朱卷,但是文人的眼何其毒辣,一个人的字形会变,但是一个人的文风是不会变的,另外两场之中,此位考生也统统在三甲之列,既然第一场已经定了他为魁首,其他两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见方祭酒脸上仍旧有不忿之色,刘甫之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用只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低声道:“方大人,如果你刚刚真的将我的话放在心里,你此刻应该高兴才是。你想想,若这两份卷子是奏折,圣上更想要看到的是你手里这份文采飞扬但是没有什么新意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奏折,还是我手里那份?”

方祭酒神色一凛,目光在刘甫之脸上停顿了片刻,这才拱了拱手道:“受教了,刘大人。”

当今圣上手腕强硬、作风果决,立志要成一代明君,这样的皇帝,要的是能臣干吏,而不是仅仅会写文章的词臣。

名次既已定下,接下来就是拆弥封,在红榜上将每一个被录取的考生的名字写上去,三千六百四十名考生,最终只取八十人,这还是因为北直隶乃文人辈出之地,因为竞争激烈,已经是放宽了一些录取人数了,有些贫瘠之地,举人的录取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举人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当朝廷派出的报喜仪仗队,直接往荣安侯府而去的时候,“沈江霖”这个名字,再一次在京城中沸腾了!

年仅十三岁的解元公,大周朝立国百年,从未有过!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解元公的大哥沈江云,同样也中了举人,两人竟是同榜,荣安侯府内一下子出了两个举人,风头一时无两。

其实,当刘甫之自己解开那份第一的弥封,看清楚上面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的时候,就连他自己都是懵的。

年十三?

不是三十?

刘甫之当时看了好几遍,这才确定了下来。

甚至,刘甫之都有一时的悔意,这解元实在是太年轻了,风头太劲,又是自己一力推举的,会不会到时候自己受到什么不好的牵连?

但是名次已经定下,再去更改,所有人都拉不下这个脸,尤其是看到沈江霖墨卷上的那一笔字,更是说不出什么要改的话了。

沈江霖就这样成了这届乡试的解元,力压群雄,勇摘第一。

外头许多人打听到荣安侯府的大公子已经和钟家定了亲,有人便把目光放到了沈江霖身上,可是沈、谢两家早就定下了婚约,沈锐只能让魏氏都推了。

蒋氏心底也庆幸,他们在还没放榜前就定下了儿女亲家,否则恐怕事情有变;而谢识玄知道消息后,更是畅快地大笑了三声——果然是他看中的后生。

别人是榜下捉婿,而他早就慧眼识珠,将人收入囊下了!

听闻京城中出了一个十三岁的解元,王安将此事当作新鲜事讲给了永嘉帝听。

“陛下,也就是在您的英明治理下,才能出英才,显盛世啊!您听听,十三岁的解元公,就是民间唱戏的都不敢这么编排啊!”万安显然是很擅长讨好永嘉帝的,哪怕是英明神武的帝王,也拒绝不了如此夸赞。

永嘉帝心底微微有些自得,同时也对这个十三岁的解元产生了好奇:“听说他是沈锐的庶子?朕竟不知道这歹竹还能出好笋来,你吩咐下去,将那解元的卷子让人呈上来,朕可要好好的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