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4/7页)

县里事情太多,他确实疏忽。

幸好今年只是少雨,不算大旱,否则问题更大。

这匠人蔡一繁脾气虽然有些大,却说得句句在理。

纪楚思索片刻,竟然直接提笔回信。

上面只是提了个想法。

信上道:“在下不才,请教蔡先生水车以风力换人力,畜力可行否。”

就是,我想用风力水车,替换人跟牛,行不行啊。

李师爷道眼睛一亮:“风力好啊,风力不用钱不用人畜。”

最近这段时间,最让人发愁的就是人不够,牛不够,驴也不够。

难啊。

要是能用风力做事,那可太好了。

纪楚却笑着道:“大概率不行,风力不够稳定,而且难以调控方向。”

那为何还要去问蔡先生?

“搭话啊。”纪楚写完信,又看了一遍。

信是写给户司主事的,请上司帮忙问问蔡先生。

问是假,搭话是真。

但随随便便搭话肯定不会理的。

出个新奇点的主意,倒是不错。

这么想着,纪楚还画了幅风力水车的图。

风力虽不稳定,水车却是按照现代记忆里的样子而画,这才靠点谱。

但这图只能大致看看,不能细究。

里面零件如何运行,各处如何连接,才是最要紧的。

此处的关键纪楚是做不来的,只能依靠蔡先生。

说白了。

先拿出一个足够唬人的噱头,来吸引发明家的注意力!

否则人家不理你的!

为了能买到水车,纪楚确实够拼的。

中间转达的户司主事?

纪楚选择性地不知道。

那户司主事其实也就说了句滑头,别的什么也没讲,这次也是把纪楚的信直接送到蔡先生手中。

若那想法真的可行,蔡先生会回信的,而是他们之间通信,跟自己没关系!

他这里不是中转站!

一来一回见,那名叫张文胜的秀才终于回来了。

张秀才到了县城,第一时间去拜见纪大人。

他去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

若不是县学免费读书,若不是家里田税少了许多,他哪有这般从容地去考试。

更不会考上秀才。

这份恩情,他没齿难忘。

纪楚倒是受了一拜。

不是他拿乔,这是做给县里学子百姓看的。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这都是极好的,也是世人应该有的品德。

张文胜拱手拜过纪大人,再拜见宋教谕,夫子等人,纪楚这才道:“舟车劳顿,辛苦了,先回家见见爹娘吧。”

学生去考试,家长们肯定担心,即使考上了,难免还有忧虑。

所以让他快点回家报平安。

要说起来,纪楚其实跟张文胜年纪差不多,可如今的气势,却是妥妥的控场。

只要有他在,大家都莫名信赖他。

安丘县有人考上秀才是一回事,秀才回来了又是一回事。

那张秀才家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人人都想看个新奇。

就连他所在的德昌村都有不少客人。

县里大户更是频频登门,想请新秀才带着他们孩子读读书,多少费用都不在话下。

要知道前些日子,他们家还是普通农户,如今便与众不同。

县里所有人看着,难免心生艳羡。

不少人都起了让孩子读书的念头。

考上秀才之后,不仅能免他的劳役等等税费外,还能见官不拜,跟普通百姓已经不一样。

如今大家日子都好过了些,也有闲钱让家里有天赋的孩子读书了。

罗玉村原本已经关闭的私塾,被请求重新开启。

私塾夫子感慨:“之前因为学生太少,只能闭馆不开,没想到还有重启的那一日。”

还是村民们共同请求,想要把自家娃娃送去读书。

纪楚听说后,低声吩咐娘子乐薇几句话。

等陶乐薇再去罗玉村操持制糖作坊时,就跟一起做事的娘子们道:“其实自家有小姑娘的话,也可以送到私塾,虽说不用科举,却能学学读写。”

娘子们下意识道:“她们学读写有什么用。”

说罢下意识看向县令夫人。

县令夫人就会,所以这制糖作坊绝对离不了她。

李师爷的娘子也会,账目记得也利落,她们私下里还羡慕呢。

陶乐薇思索片刻,笑着道:“不论是以后村子的作坊,还是嫁人挑汉,都是极好的。”

前半句话是相公的意思,后半句是她加上去的。

她从小在村子里长大,最明白什么能打动当母亲的。

无论理由如何,只要是为孩子们好,她们都会认真思考。

果然,作坊也就罢了。

嫁人挑汉?

这点让娘子们有些心动。

是啊,若能认字算数,能挑选的人家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