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5/7页)

这事在纪楚也正常。

他是上面调过来,走也要上面发话。

再看向沾桥县衙门,里面剩下的官吏们战战兢兢。

留下的人自然没什么大问题,可他们以前跟着王县令,现在到底心虚。

面对有名的纪县令,心里更发毛。

当时他怎么处置安丘县不听话官吏师爷的,大家都知道啊。

只有一个老吏站出来,小声道:“大人,您既然还要在沾桥县一段时日,能不能指点指点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平复民怨,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些。”

其他的事,纪楚懒得回答,说到百姓还是道:“把剩下的尾巴处理一些,该还的民田还了,霸占房屋地赶走,以及不合理的借据,该烧就烧。”

剩下的,就是时间了。

让百姓们喘口气,他们就能恢复活力。

对于如今的沾桥县,不要苛责,不要管太多,就是极好的了。

让本地官吏意外的是。

原本往外跑的本地百姓,在王县令被抓之后,也不跑了。

即使去隔壁县做工,那也是做完工就回来,建设自家房屋也好,重新修整土地也行。

总之一句话。

若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没有人会离开故土。

现代人都是如此,古代人更是这样。

纪楚看着也心酸,没忍住翻了沾桥县的账目,见账上还有不少银子,再次道:“年初天就旱,就怕秋冬同样如此,种不成冬麦。”

“拨钱让各村各镇整修水渠,清理淤泥。”

“还有,各村荒废的田地重新规整起来,若人已经走了,被抓的,就分给本村愿意种的人。”

“借着归拢田地修整水渠,再把各家的人口报上来,还有乡绅家隐田隐户,该登记登记,该给自由身给自由身。”

拨钱让大家修自己村的水渠,等于另一种补贴的方式。

这跟王县令那种免费强征民力不同,而是有酬劳的。

修水渠更不用讲的,就是防止秋冬少雨,冬麦种下长不成。

赚了银子,能把今年给过去。

修好水渠,能为明年的粮食做准备。

沾桥县剩下的官吏才知道,为什么人家安丘县一跃成为中县,百姓们过得还格外好。

他们心里也升起希冀。

若纪大人真的能留下来就好了。

别说百姓们,就说下面官吏日子都好过。

只看人家行事光明磊落,对下属也不会呼来喝去,犹如家奴。

再对比一下自家亲戚。

他们也是好几天才知晓,纪县令身边的少年是他亲侄儿,这般亲近的关系,同样不会耀武扬威。

哪像之前的“门政大爷”,也就是王县令的小舅子,那可是个刁钻的。

越想,众人越觉得好。

衙门的人都这样。

沾桥县百姓更是这般想的。

百姓们之前就知道纪大人,去隔壁做工的时候,了解得更深。

现在大人真的来了,才知晓有这样的县令,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州城差役都走了,纪大人却留下,难道说?大人真的要留下来吗。

沾桥县百姓有多高兴。

安丘县那边就有多震惊。

不行啊!

纪大人怎么能去隔壁做县令。

不是说好的,去帮忙的吗?

这忙一帮,人怎么就不回来了。

李师爷日日都要被追着问几句,纪大人什么时候回来,纪大人怎么还不回来。

教谕更是三天两头来找。

生怕纪楚走了!

“没有这回事,真的只去帮忙。”李师爷答道。

陶乐薇也道:“是,他只去帮忙。”

纪楚看着大家来信,也万般无奈,他也想回去啊。

信里除了这些之外,还说了水车跟修路两件要务。

千呼万求的水车,终于陆陆续续安装。

蔡先生两个徒弟十分厉害,一眼就知道哪里适合安装。

跟纪楚说的一样,避开大户家田地,只给普通农户修。

那些有钱人想要水车,就自己去买,别扒拉他手里的东西。

近五十个水车,估计要等到八月底才能完工,到时候全部投入使用,轻微的旱情都能缓解。

纪楚放下心,若不是沾桥县突发的事,他肯定要跟着的。

现在看来,没有他也行的。

接着就是修路的事。

因是在罗玉村开设的制糖作坊,也就在他们村率先修路。

这路修得还算顺利,只是魏家镇颇有微辞。

年初那会,纪楚让他们给魏家镇周边修路,就把磨油的设备挪过去,让他们开磨油作坊。

但对方狮子大开口,纪楚就懒得磨叽,点名让呼文村去做,但并未让呼文村修路。

这已经让魏家镇不满。

现在终于有余钱修路,还给罗玉村修,怎么好事都在其他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