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3/5页)
真的太难抉择了!
要是今年没考过县试,其实也不错?
听说衙门需要人手誊录笔记,他字迹还算工整,正好过去。
“林元志,专心读书。”
大年初六就被拉过来给学生补习的夫子厉声道:“在想什么?”
谁家好好的假期不过,被喊过来给学生补习啊。
可看到宋教谕私下给的年礼,他们也不好不来。
过年的他们还奇怪,宋教谕怎么送那样重的礼,原来在这等着他们!
甚至投其所好来送,自己喜欢茶杯,对方就送茶杯,其他夫子喜欢好笔,宋教谕直接割爱送了支顶好的紫毫笔。
算了,好好教他们,希望今年学生们不给县学丢人。
也不知道今年十个名额,能有几个考中秀才。
去年一个张文胜,就让大家兴奋了。
今年又会如何。
县学这里在“加班”。
衙门内宅同样如此。
纪楚一家三口。
加上李师爷一家三口,除去备考的李纹之外,所有人都在誊抄《棉花要术》。
陶乐薇现在的字也不错了,抄写书籍也没问题。
现在大家抄录的版本,是经过纪楚整理过的。
目录,简介,大标题小标题应有尽有。
一看就是本合格的专业技术类书籍。
页面上的目录写着,白花妹,正是白婆婆的名字。
李纹闲的时候还插了句嘴,这书整理起来也不容易,您怎么不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纪楚肯定不会这么做。
倘若他名字写上,跟窃取别人劳动成果有什么区别。
不仅不加自己名字,经过白婆婆同意后,还把她生辰年份都写在上面,简单写了她的生平。
想来等这些书传到曲夏州,甚至平临国各地,无数人都会知道,在沾桥县有这样一位厉害的白婆婆。
但到底还在年关,大家张弛有度,慢慢抄写即可,也算过年消寒。
大冬天的没地方去,一边抄书一边闲聊,也是乐趣。
李师爷写着写着,叹口气道:“爹娘在家中,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句话一说,众人难免想起老家的亲人。
陶乐薇也道:“我娘每年冬天手都冻裂,今年给她带了些这里的伤药,不知道能不能好。”
他们家乡远离安丘县几千里,算起来也两三年没回了。
纪楚没见过纪家人,不过从时时来的信件里,大概知道家里人的情况。
纪楚爹娘身体都好,大哥加上振儿一共五口人。
二哥家也是五口,三姐三姐夫一家四口同在一个村子。
十几口人,基本都在种地,三姐夫农闲的时候,会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做货郎。
乐薇家里人口原本也不少,五个女儿一个弟弟。
女儿们都出嫁,弟弟前几年娶了媳妇,听说也有俩孩子了。
陶家里,乐薇最在意的就是她娘亲。
纪楚道:“曲夏州这边冻伤严重,用这边的药膏,肯定会好起来的。”
陶乐薇点头,又听相公道:“等明年棉花收获,提前送几套棉衣过去,做好保暖,冻疮就会好些。”
众人闲聊着,其间还有大户差役们过来拜年。
大家知道纪大人不讲那些虚礼,过来带的礼物也不会格外贵重,多是说几句家常。
一年到头,过年是最放松的。
火盆里还烤了黄豆,炒得很脆,放松的时候吃几粒,还有周大人送来的好茶叶,纪楚也拿出来分吃了。
想到周大人,纪楚又看看手里的棉花要术。
好像有点对不起他怎么办。
之前觉得棉花产量太低,不想让有钱人抢了去,所以直接把棉花以尊卑分。
现在棉花产量估计能上来,过几年就不用严格限制了。
所以不用那样苛刻。
怎么办,这茶叶吃得突然有点心虚。
周大人还不知道纪楚这边有好消息,依旧在说棉花不好看,棉衣丑陋。
以至于不少好友都觉得他那眼光是不是有点差?
洁白如雪的东西,怎么会差啊。
州城如何,纪楚大概能猜到。
只能说苦了他,回头一定跟周大人赔不是。
心里有歉意,笔下绝不能停。
今年的安丘县县城,刚过初八,街上店铺便陆陆续续开门了,也有些闲不住的人出来买东西。
特别是卖文房四宝的货商,早早把好笔好纸上架,明显专供安丘县的考生。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安丘县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还不分男女,到了年纪就去读,能不能读下去,就看天分了。
不过学个几年,能读会算就成。
即便如此,能坚持下来的书生也不少。
其中八岁到十二岁的蒙童,约有一千多人。
十二到十六,刚刚入门的,差不多六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