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5/6页)
可传得远又怎么样。
谁让她真有本事,大家还是要求着过来。
再说了,人家是对自己专业严谨,可并非胡乱骂人。
纪楚几个地方来回跑,阳顺县的县令都想请他去看看。
可他们做县令的,没有上级命令,哪能去其他人任地,只好作罢。
常备军那更不行了,地方跟军队要避嫌。
一直到棉花全都种下,纪楚的心也放下了。
今年几个地方加起来,差不多种了三千一百亩地棉花,希望产量高一些,那样就有更多人可以穿上棉衣。
或者说,更多人知道棉花好处。
想来只要三五年时间,那就会遍布西北大地。
就在纪楚刚要从安丘县再去沾桥时,一直没出现的宋教谕,扭扭捏捏过来。
纪楚看到宋教谕就想笑,毕竟他为学生们能考上秀才,可哭了还好几场。
甚至连流水席一部分银钱,都是他资助的。
可见他宋教谕对此有多上心。
但宋教谕今日过来,更多是不好意思。
面对比他年纪小了好几岁的纪县令,宋教谕有些难以开口。
因为他要说的事,颇有些卸磨杀驴之感。
纪楚原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可多看几眼,似乎明白了。
纪楚想了想道:“可是州学有文书下来?”
宋教谕见纪大人猜到了,却摇摇头,文书自然还没下来,要先跟您讲啊。
宋教谕把事情说了个清楚:“州学右训导是我三叔,您也见过,就是之前考课院来的官员。”
这话说完,已经不必再多解释,就差把底细全抖搂出来。
右训导为从六品,但在官学的体系里却是不一般的,特别是在州学内,算是三把手的位置。
不仅管着州学,也管着全县官学。
其中人事调动就是一项。
宋教谕在安丘县至今也有四五年,一直没有调动,并非关系不行,是成绩实在拿不出手。
他家已经算好的了,没有把他强行调走。
当然,也跟在安丘县看到希望有关。
在宋教谕还觉得纪楚不重视当地学校时,他三叔看了他的信件,便让他耐心等等。
这一等,就给宋教谕等出个极好的成绩。
十人考试,十人上榜。
放在整个平临国,都要说句厉害。
所以今年的升迁势在必行。
终于能从正八品的教谕,调到州学做从七品管事,大概来说某科训导,妥妥的升迁。
这也是宋教谕愧疚的原因。
说实话他做的事情,都是纪大人功劳,自己甚至还质疑过,如今颇有些坐享其成的感觉。
宋教谕赶紧把自己三叔信件递上。
纪楚笑着接了信道:“这可是好事,何必紧张,你在这四五年时间,做得已经够好了。”
不是宋教谕有一个想要出成绩的心,是不会为学生们做那样多。
不管目的如何,结果是好的。
而且他是个真正希望学生好的教谕。
他要是不好,纪楚早就把他弄走了。
宋教谕对此倒是心中有数,纪楚就是这样的人啊。
可以能力不行,也可以目的不同。
但要做损人利己的事,只会被他收拾得更惨。
宋教谕也算经历过好几个上司,隐隐觉得,纪楚这样的上司才是最好的。
跟着他做事,至少有前程。
可惜纪楚出身不算好,若有人能给他打通关系,前途必然无量。
纪楚那边看完送宋教谕三叔的信,虽说对方官职比他高,但信里却极为客气,明摆着感谢。
说明了文书还未下来,要想跟纪县令说明州学想要人,请求纪大人同意。
想要调人走,肯定不能一声招呼也不打。
但如此客气倒是不同。
话里话外就是,他能升任,全要感谢纪大人您,就算走了也不会忘记您对他的好。
这确实是长辈能写出的信件,全然为宋教谕考虑。
纪楚这边也爽快:“虽说我万分不舍,却也不好多留。”
“再说咱们还在一个州,以后安丘沾桥县学有事,还要多仰仗你们。”
纪楚对同僚升迁,自然没意见。
但也要表达一下不舍。
就跟下属辞职一样,人家刚把辞职信递上来,你就立刻同意,显得也不好。
原本算是职场礼仪,谁料宋教谕叹口气:“下官也不想走。”
在安丘县都待习惯了啊。
而且现在的安丘县多好啊,不比州城差的。
人事关系还简单,有什么难题找纪县令就好。
一想到三叔说过州学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宋教谕就不想走啊啊啊。
对了,他要是去州学,能不能提一嘴工科的事。
在州学专门设立一工科,似乎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