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4/5页)

可仔细查验之后,也不是他们,这些人家更怕被抢。

当年沾桥县乔家祠堂被烧,可把他们吓得够呛。

毕竟他们有钱,要是被抢的话,损失只会更大。

正想着,这些人竟然还结伴过来,求问接下来治安怎么办。

怎么办?

百姓出力,难道你们不该出点钱吗。

还要安抚乡兵以及家眷,你们就能一毛不拔?

旁边的孔师爷心道,刘县令已经学得纪县令几分了吧。

阳顺县这边兵荒马乱,纪楚也在吩咐安丘各地紧张起来,以及沾桥那边同样要注意。

有下属分析道:“我感觉他们下一个目标应该是沾桥县。”

原因有三点。

一是,以前沾桥经常被抢,他们十分熟悉地形。

第二点,则是沾桥如今也是有钱的,至少今年的粮食储备不少。

第三,说话的人看了看纪大人,在纪县令鼓励下,说出实话:“他那样恨纪大人,必然会抢您的地方,用于报复。”

这次突然抢阳顺县,便打击了乡兵的信心。

倘若再抢了第一个组织乡兵的沾桥安丘两地,那更能提升匪贼信心,好让曲夏州的乡兵们惧怕。

再加上前两点原因,沾桥是最好的选择。

狠狠抢了沾桥,也是他们立威的手段。

纪楚点头,并未对此作出评价。

其实大部分说得没错。

但有一点不对,想要打击他,想要立威。

去抢沾桥是不够的。

只有安丘县,他最初来的地方,以及整个曲夏州除州城外最富裕的地方。

抢了这里,才能狠狠打他的脸。

看那棉花地就知道了。

明明捣毁田地,需要一定时间,甚至把人救回来,也是因为他们踏毁棉花苗时找到的空隙。

可他们就是要毁。

如此可见,对自己恨之入骨。

所以纪楚认为,对方下一个目标,是安丘县。

众人议论纷纷时,纪楚开口道:“那本官就要去沾桥看看。”

“不要去啊!”

“大人,对方若有机会,肯定会对您下手。”

“是的,留在安丘是最安全的,而且已经派人去找守备军了,对方出动四五十匹马,已经足够动军队的。”

李师爷也赶紧道:“大人,不仅是您的安危要紧,倘若百姓知道您受伤,对乡兵,对百姓的士气,都极为不好。”

甚至整个沾桥县的乡兵,都难免丧气。

刚刚迎敌,“大将”便遇危险,谁家“军心”不乱?

因为阳顺县的变故,原本应该享受丰收的百姓们,开始变得人心惶惶。

一想到辛辛苦苦奋斗半辈子的东西,瞬间会化为灰烬,难免心生恐慌。

不仅是沾桥县,安丘县也一样。

如今安丘县百姓家底变厚,也就愈发恐慌。

各方想对策时,常备军那终于有了消息。

被派过来的依旧是黄总旗,他面容严肃,对纪楚道:“我们私下详聊。”

“军中不能派人。”

刚进书房,黄总旗便道:“常备军岳将军给朝廷上书,被驳回了。”

平日常备军的任务,就是看守边关,提防敌军来袭。

周边小国有十好几,其中最大的部落虎视眈眈,也不能松懈。

纪楚也常常听说他们出城迎敌云云。

之前训练乡兵的将士能那样厉害,都是有上战场杀敌的经验。

但这种事小范围碰撞,不会时时刻刻都告诉百姓们。

毕竟匪贼劫掠都能让百姓们不安,何况还有境外的敌军。

“若真的派军剿匪,就怕边关不稳。”黄总旗说了实情,但同样并非白来一趟。

他手中还有匪贼们的详细情况。

之前他路过安丘县时就说过,匪贼原本有六伙人,去年抓了一伙。

今年又有两家合并,还剩四伙贼人,为首的是雷家匪,马匹有三十七匹。

现在情况又有所变化。

“雷家匪吞吃了另外一家,那两家看样子不对便合流了。”黄总旗道,“所以现在一共两伙贼人。”

雷家人数三百七十,马匹六十二。

裘家带着的人比较杂,人数也有三百二,马匹更少,差不多三十五。

“这两家都恨你入骨。”黄总旗道,“近些年边关县城田税太高,雷家跟裘家,人数差点上千。”

若真的成千,乃至更多,便真的成气候了。

但最近几年里,边关县城百姓肉眼可见日子越来越好,自然没人愿意跟着他们为非作歹。

多数还真是日子人,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所以不少人能跑则跑,甚至有不少人,趁着沾桥重新清点人数时混入其中,老老实实种地去了。

打断人家的“发展”计划。

不恨纪楚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