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第3/5页)
接着就是等待棉花收获了。
去年种植范围不广,今年却是全州一起,难免有些不一样。
户司这边也在关注这事。
甚至永锦府都写信来问,到底是跟纺织行业相关,他们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十月初三,各地陆陆续续开始摘棉,纪楚还去城郊看了看,确定大家学习的都没问题,也就放心了。
随着棉花摘下来,已经有勤快的人去弹棉花,不知多少人都在期待棉花被的出现。
其中阳顺县一家百姓便是如此。
他家是曲夏州最普通的人户,带上老爹一家四代,共有六七口人。
朝廷要田税多的时候,他们险些把田地全卖了,之后田税少了些,才又开了些荒田。
这个李家看着周围其他人种油菜,也就跟着学。
再之后,油菜就不用讲了,这份收益让他们家还把之前的田地赎回来。
听说那地主家是被警告,不准拿着田地不放手。
这些东西他们都不太懂,反正有田之后,就要盖屋,这是所有普通百姓的想法。
可惜去年只想着盖,忘记种棉花了,让他们只能看着周围人穿上棉衣。
去年耽误,今年可不能。
李老汉早就盼着种棉,早就盼着做棉衣棉被。
都说这东西,比兽皮还保暖。
是真是假他们不知道,反正跟着做肯定没坏处。
李老汉一高兴,今年种了整整一亩地的棉花。
虽然伺候庄稼的时候很辛苦,但如今看着白花花的棉花,还是欣喜的。
所以十月初五一大早,他们全家就去摘棉花。
摘完之后自己跟儿子送到弹花作坊。
媳妇,女儿,儿媳妇则在家缝棉衣的布料。
家里七口人,李老汉咬牙做了决定,家里老父亲一身,儿媳儿子,还有未出嫁的闺女,一个小孙女。
再加上自己老两口,一共七身衣服。
棉被只做四条。
老爹的,自己跟媳妇一条,儿子一家三口,还有闺女的。
做这么多东西,要的布料可不少,即使新旧布料混着用,也要不少银钱。
“要不是油菜籽卖出去了,我是真舍不得。”李老汉抱怨道。
村里其他人也点头:“谁说不是啊,你家还好点,我家十二口人,个个都要棉衣穿,反正我是不做棉被了。”
“你家人口多,种的地也多啊,怕什么。”
“总不能把家底全花了吧,穷怕了,不敢啊。”
只听前面又有人道:“把你家剩下的棉花做成棉被,有人收购的。”
“或者去接点针线活,给外地人做棉衣棉被,应该能把布料的钱赚回来。”
这,这可行吗?
更有甚者道:“那我家都不用棉被服了,全卖出去行吗?”
这话一说,众人都看向他笑话:“冻不死你。”
“今年天冷得这样早,你窝在家里不出来?还是不多用炭火取暖?会不会算账?”
“先顾着温饱,再想你的银子吧。”
银子再好,也是要换成物件的,抱着银子睡?天还没亮,人就硬了。
百姓们并不愚昧,他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先顾好自己的温饱,有余力了再去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李老汉盘算着这件事,家里做的七件棉被加上四条被子,一共用了六十斤棉,家里还有一百斤剩下的,要不然做成棉被卖出去?
不对,自己再留一点棉花,把卖棉被的钱换成布料,给孙女单独做一条被子。
李老汉的儿子肯定愿意啊,那是自己闺女,能不想着吗。
回家说给其他人听,也是点头的,李老汉的儿媳妇还道:“可以把我这件棉衣先卖了,立刻换成新布给孩子做被子。”
听到这李老汉扣扣搜搜拿出攒下的银钱:“先做吧,反正还能回本。”
全家老少这才明白,李老汉这个当家人,精打细算到什么程度。
哎,不过大家也没什么怨言,日子都是这么仔细过的,估计想着孩子年纪小,等明年再做也不迟。
但现在能做针线补贴家用,还能把剩下的棉花卖出去赚钱,自然没什么好说的,立刻给孩子补上。
阳顺县李家人别提多高兴了。
跟他家一样高兴的,在曲夏州各地比比皆是。
只要各家种了棉花,基本能做棉衣棉被,多出来的则有专门的商贩收购。
出乎户司意料的是,不管外来的商贩还是本地的贩子,全部都老老实实的,不敢坑骗百姓。
问他们为什么?
“你们户部有个纪楚对吧?”
纪楚当时一边收拾沾桥县的麻烦,还能一并收拾恶意降油菜价格的贩子,那事早就在陇西右道传遍了。
反正附近的贩子一听说棉花,就知道是纪楚的手笔,再想想他如今还在州城户司,权柄更大,谁敢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