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第6/7页)

在数科的造诣上,远比他们厉害得多。

歧视非科举出身的人,确实是他们的错。

其他人却不管那么多,就指望安都事说说情,看看能不能让蔡一繁回来,在咸安府也建个工业作坊园。

或许分给他们一些订单也可以。

实际上,蔡家基本已经搬到曲夏州,彻底在那边定居,根本不可能回来。

人家在那边有学生,有朋友,还有同僚,何必再回来?

总结来说,永锦府觉得曲夏州抢了他们陇西第一的名头。

咸安府觉得曲夏州占了他们工业美名的称号。

然后影响他们升迁。

廖知州,纪楚,景主事听了之后都沉默了。

两人齐齐看向纪楚,意思很明显。

这分明也是对纪楚的嫉妒啊。

先是升官,然后又给了朝请大夫的名头。

所以各地躁动不安,觉得这些功绩若在他们那,他们也能升迁这样快。

纪楚岂会看不明白,如果直接针对他的话,那也就罢了。

不用他多说什么,身边人都会帮忙反驳。

偏偏是针对卓主事。

而且卓主事这事做得确实不算妥当。

各地前来寻求帮忙,他只字不回,有逃避的嫌疑。

廖知州道:“咱们州户司的差事他做得很好,也能胜任这个职务。”

潜台词纪楚跟景主事都明白。

就是对外不太行。

还是那句话,这若是个普通的州,卓主事完全够用的。

偏偏曲夏州在风口浪尖上。

大家只觉得他们曲夏州官员好升迁,也不看看大家都要做多少事?

哪个不是起起伏伏的,颇受折磨。

如今不回各地的信件,都会被拿出来指责。

卓吉利赶来的时候,连连叹息,他身后右都事谢富安慰道:“大人,您不用太担心,这次肯定是要想个解决的办法。”

“能有什么解决之法,他们想要更多缝纫机,还想先拿到,根本不可能。”

“原料不够,都说多少遍了。”卓主事心里打鼓,可还是把实情说出来。

别看内里的细节他说不明白,可事情的根本,就在于订单太多,不能满足所有人。

而且原料不够,大家再怎么挣,都是那个结果。

而且工司景主事那边还有更重要的话讲。

“剩下的矿产也不太够了。”景主事直接道,“等到年后,肯定匀不出商业订单的。”

曲夏州干脆把冲突的两种订单,称为商业订单,以及火器订单。

卓主事则道:“完了完了,我完了。”

更有人要弹劾他了啊!

廖知州还在补刀:“永锦府跟咸安府还算小麻烦,咱们到底离得近,可以好好说。”

“江浙那边的织造局已经上书到京城了。”

廖知州跟新皇的关系自不用说。

看来是新皇那边私底下透露的。

说是影响了明年四五月份布匹出海,订单已经签下,倘若不按时交货,就要赔偿一大笔。

更说已经多次给曲夏州户司主事写信,但一直没有回应。

还是那句话,平临国承平日久。

除了边关之外,很多人对打仗没有概念。

这也是去年曲夏州百姓极为恐慌的原因。

大家都觉得根本打不起来。

实际上,越是这种想法,越是危险。

否则为什么想要重整武备的事,会极为难做。

因为真的会打仗这件事。

被边关将士们挡着,一挡就是几十年,根本没人发现,如今的和平是用什么换来的。

更意识不到,再不发展军备,那就晚了。

其实即便是曲夏州的官员,也不是各个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身处更安全地方的官员百姓,自然更是如此。

这才有朝中的各项角力,也有大家疑惑,为什么不先赚钱,为什么不再等等的疑惑。

也并非是大家蠢笨,实在是目光所限,承平日久,早就不知道什么是打仗了。

卓主事一屁股坐下来。

他没有回复的信件里,还有这个?!

江浙的织造局每年贡献大量税银。

他怎么把这位也得罪了。

廖知州稍稍摇头,没有再说,只道:“火器订单不能停止,边关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的。”

“商业订单也要解决。”

纪楚看看廖知州,上司都是即要又要,果然一样的!

不过廖知州喊他们过来,也是寻个解决之法。

纪楚没有多说,则是看向景主事。

依照景主事的聪明,他必然有方法,可对方反而看向纪楚:“这事,要纪通判帮忙。”

两地官员弹劾。

加上原料短缺。

让纪楚帮忙?

纪楚等着景主事继续说。

“用你的名头,吸引大家主动送来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