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4/5页)

不愧是年轻有为的纪大人,跟聪明人交谈,果然省心啊。

昌河州各地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靠海的四个县。

那几个县靠着渔业为生,兼卖些珍珠,还有两个盐场,盐场自然属于官府来管。

但海盐不如井盐纯净,这里说不上利润丰厚,顶多是能吃。

心中有数之后,其他事情也慢慢接手。

纪楚本意是想去下面各县看看,但刘知州没有这个意思,显然是不爱活动的。

倒是下面十二个县的县令主动前来拜见。

新官上任,下面人肯定上心。

一直到过完中秋,刘知州也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但离开之前,有一个地方肯定要去的。

广宁卫。

其他十二个县可以不去,但广宁卫肯定要跑一趟。

八月十八清早。

纪楚跟即将离任的刘知州便带着亲随去往广宁卫。

广宁卫那边也早就接到通知,早早在卫所门口等待。

前来迎接的,正是马上要接手广宁卫的邓副将邓融。

纪振跟李纹介绍道:“邓叔很好说话的,对我们也很照顾。”

作为邓成的大哥邓融,知道二弟跟纪楚关系好,自然让两个年轻人喊自己一声叔。

说起来,纪楚跟邓将军,还有邓融虽然没见过面,可来往已经不止一次。

所以见面之后,没有半点生疏。

不出意外的话,以后的昌河州就是纪楚跟邓融两人,一个管民政,一个管军务,算是正式搭档。

刘知州跟邓老将军看着,都是颇为感慨。

把昌河州交给他们,两人也能放心了。

他们会在九月初离开,一起前往京城述职。

正因如此,邓老将军话并不多,显然已经交给儿子邓融去做。

不过私下里跟纪楚见面,还是万分感谢。

原因自不用说,所有人都明白的。

如今还多了一条。

“纪大人能主动过来,实在是昌河州,广宁卫的幸事。”

甚至自己还没来,就让人把滇州棉籽送过来,还派人专门种植。

不管成与不成,广宁卫都十分感激纪大人对他们的挂念。

听着邓老将军的话,纪楚只觉得受之有愧,他不过是知道得多了一点。

要论坚守,谁也比不过广宁卫的众人。

只是无论邓老将军,还是刘知州,对他的期待似乎都很高。

李师爷私下也道:“岂止,听李纹说,昌河州跟广宁卫的军民都在期待好日子。”

李纹跟纪振齐齐点头,连先一步过来的温淳温书吏等人,也是这般说的。

“四月份那会,消息就传来了,几乎大街小巷都在说这事。”

“大人您名字响应,所以很多人都抱着极大的期望。”

就连纪振都比划:“我们一直说,您就是过来当差,让大家降低期待,可是没人听。”

李纹纪振两人在外面做事时间长,之前又跟着纪楚那么长时间,自然知道纪大人还没来,大家就这样期待,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可这话说了,根本没人听。

这就跟,事情还没做呢,牛都已经吹出去了。

办成了还好,没办成怎么办?

岂不是名声尽毁。

纪楚怕的还不是声名全无。

就是觉得要是做得不好,反而让百姓们失望。

不过这也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本地人对好日子有多向往。

即便只是听说,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越是这样,他们越要尽心办事才对。

纪楚摇摇头,把这些闲言碎语放在一边,看向温淳温书吏。

说起如今跟着纪楚的长随等人。

基本是曲夏州出身,这点大家都知道。

可他离开,并未带着更为熟悉的谢主簿傅主簿等人。

不是谢主簿他们不想跟,而是纪楚离开时特意说了,不能他一走,就把班底全都带走了。

那安丘县跟沾桥县怎么办。

自己固然要紧,可大家更是中流砥柱。

也是这样的话,才让众人安心留下来。

带出来的,基本是成为谢主簿傅主簿的书吏们。

这温淳便是沾桥县出身,以前在傅康傅书吏手下做事。

纪大人离开时,他主动站出来,请求跟着大人。

没想到这鼓起勇气,就一路从曲夏州到原化州,再到京城,之后来了昌河州。

算是跑了三分之一的平临国。

不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能主导种植滇州棉。

这对温书吏来讲,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信任。

所以他收到种子之后,立刻带着来到广宁卫,请求一块官田,夜以继日地种棉花。

作为沾桥县出身的书吏,对种田还是颇有研究的。

但即便如此,该紧张还是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