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3/5页)

但相同点就是,都穷。

纪楚看了看刘知州,总觉得他话里有话啊。

几次三番提到一个字。

穷。

刘知州摸摸鼻子。

没办法,他不是故意的,但忍不住啊。

在这里三年时间,很难不对昌河州产生感情。

这里的人性子急,却热心肠,自己来这里的头一年,若不是本地人帮忙,早就死在雪窝子里了。

要说刘知州这人以前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点小酒。

被贬。

不对,被派到昌河州之后,心里更加郁闷。

这种地方,不是流放,谁会过来?

他得罪了官场上的人,直接被弄到这了。

故而他那喝点小酒的爱好,就成了喝大酒。

“在我老家喝就喝了,在这却不成。”刘知州说着,就带了家乡粤地的口音,讲他来这头一年的事。

那会还是安建三十五年,从最南边的粤地到最北的昌河州当知州,就是折腾他。

到地方的时候,人已经没脾气了,处理完这里极为简单的公务后,剩下时间便是跟同乡喝酒。

只是他们这些外地人不知道情况,九月份那会,在酒楼喝完酒,就敢醉醺醺地往衙门后宅走。

这中间有段距离,明显能感觉到温度变了。

可喝懵的几个人,反而觉得暖和,把皮衣一扒,靠在路边歇歇脚。

但凡当地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就完了。

偏偏那边天色已黑,路上行人又少,根本没人发现。

而刘知州身边的随从也喝得差不多,根本顾不上大人。

没多会,天空便飘起雪花,从小雪到大雪,也就一盏茶的功夫。

还是酒楼的伙计越想越不对,赶紧出来寻找。

可惜他们都不认识刚来没多久的知州,更知道这位的身份,压根不知道从何找起。

附近小巷子那么多,倘若雪再大点,人都能盖住,那更找不到了。

伙计并未放弃,而是按照本地的方法,把附近的邻居都喊出来,赶紧找找附近有没有酒鬼。

最后在距离衙门几步路的小巷子里,发现烂醉如泥,但浑身冰冷的刘知州他们。

刘知州但凡想到这个经历,便一阵后怕。

他是被弄到这里心灰意冷,不代表他想离开人世啊!

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些伙计还有酒楼邻居,则把这当为平常事。

外地人不了解九月份的大雪,也不了解一夜之间雪能把地面覆盖,都是很正常的事。

之后知道他们救的是知州,顶多也是笑几句。

“实在是好汉,实在是好义。”刘知州感慨,“所以能把这里发展起来,就是本官最大的心愿。”

刘知州不是没有能力的官员。

但这地方长达七个月的冬季不能作假。

他也想过种棉花。

如果有棉花,说不定可以抵挡严寒。

可惜西北棉在这里活不成,刘知州从拿到种子之后,年年试种,年年不成。

甚至今年都种了,根本结不起棉铃。

也就新来的滇州棉给了刘知州一点点希望。

可滇州府那地方多温暖啊,他们这真的能种成?

反正刘知州都有点失望了。

再者,种棉花还有点阻力,它更想让纪楚帮这里发家致富啊。

至少让本地不再那么穷。

这也是他屡次提此地贫穷的原因。

在刘知州感慨时,纪楚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种棉花有阻力?什么阻力?”

刘知州一顿,再看看周围人,让其他人都退下,也不隐瞒:“猎户们不愿意。”

保暖的物件是有冲突的。

比如说曲夏州关内外冲突的提前爆发,就跟皮货交易锐减有关。

而当地渔猎为生的百姓,其中猎户买卖也是大头。

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所以本地猎户对棉花种植颇有些意见。

这点也不能怪他们,这是生存问题,跟对错无关。

刘知州惊奇道:“我以为你知道,所以才把滇州棉放在广宁卫去种。”

纪楚倒不是知道,纯粹是因为,那边自己可以掌握罢了。

没想到意外规避了麻烦。

纪楚解释之后,直接开口:“不管猎户们答不答应,这棉花肯定是要种的。”

“再者,这也不冲突啊。”

以本地的寒冷程度,棉花加上皮货一起穿,才最保暖啊。

当然,这话说得颇有些何不食肉糜。

谁家也没那样的财力,把两者都购置齐全了。

刘知州听此,就知道纪楚心意已决,又指点道:“那你应该知道,这事要说服谁。”

本地同知晁盛辉晁同知。

他跟本地猎户很熟悉。

方才刘知州说了。

见纪楚心思缜密,刘知州这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