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3/5页)
每年都是这么一出,兵部跟户部早就拨出预算。
可一看上面的数字。
昌河州知州,你在想什么呢?!
你要多少?
再说一次你要多少?
要的银子跟兵器,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了。
他们知道,给广宁卫的武备一向不多,加一点也可以。
但能加这么多吗?
内阁众人刚要打回去,再看看那落款。
忘了,现在昌河州知州是纪楚。
而且他也不是只写一封文书,是多封文书一起。
总之是从各个方面,分析如今昌河州需要多少银钱,以及今年的情况如何。
以纪楚的口才,写这些文书完全没问题,还不让对方找出漏洞。
“要说文采嘛,也就平平,但观点写得很好。”其中一位阁老道,“不过纪楚要的东西也太多了。”
“昌河州今年确实不一样,邓老将军不是也说,草原部落肯定会多番试探。”
当年邓老将军头一年去广宁卫驻守,同样有这么一出,就是要给新来的平临国官员下马威。
所以这一仗确实很重要。
不过纪楚明显在这基础上有夸大了啊。
有你这么要钱的吗?
换了其他官员,直接打回去就是。
可这是纪楚,众人只好斟酌着回复,也给他一个面子。
至于增加军费的事,那就多多少少加一点,再给他一个面子。
别看纪楚人不在京城。
但跟朝中不少人关系都不错。
但凡是曲夏州,原化州出来的官员,对纪楚印象都很好。
如今还要加上滇州府。
只有这些还罢了。
这天底下,但凡吃了数科好处,在水泥上获过利润的,都会对纪楚心有好感。
可如今的平临国大部分地方,大部分官员,全都沾过这两桩买卖的光。
尤其是水泥。
从去年开始,水泥铺开,到今年六月份,已经一年多的时间。
各地水泥作坊,基本运行良好。
不少人发现,不管是修路还是修河堤以及家里盖园子,全都用得上。
之前水泥价格昂贵的时候,这个优点还不明显。
等如今价格下来,其廉价实用耐用的特点,则格外突出。
尤其是各地的道路,用水泥来修,再合适不过。
放到现代,只用水泥修路,没半个月就会被汽车压得坑坑洼洼。
先不说现代那种坑坑洼洼的路,放在古代乡下也是不错的。
再者,如今多用马车牛车,重量自然比汽车大货车轻多了,也显得格外耐用。
当然了,疾驰的马匹在水泥路上多有磨损,只能走老路。
不过并不妨碍水泥道路的大量铺设,毕竟对拉货来说,那可太棒了。
就连皇上也在夸水泥的作用大,这点更做不了假。
也就是纪楚自己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知州。
如果在京城,又或在其他繁华地方,估计日日都有人前去拜见。
偏偏是昌河州,让他们一腔“感激”无以表达。
所以在加军费这件事上,这个人抬抬手,那个人松松口,还真把事情办成了。
出来的结果,大家都面面相觑。
怎么回事。
怎么大家都默默帮忙啊?
这合理吗?
不管合不合理,反正文书是交上去了。
皇上看了之后,竟然也道:“那就这么定吧。”
皇上也不反对?!
坐在高位的皇上心道。
你们都不愿意驳斥纪楚,难道他就愿意了?
纪楚辛辛苦苦为着平临国做事,他难道还能阻拦?
昌河州的事情,他大概都知道。
那边还属于边卫,边卫能发展起来,自然是最好的。
皇上还有点期待,昌河州在纪楚手中,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还有他这人,完全不藏私。
那么多畜牧书籍,说送过来就送过来。
甚至滇州棉籽,同样能送到其他地方。
这对他的统治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故而,对他的请求,肯定能答应就答应。
不答应的才是傻子。
于是纪楚这份“不合理”的文书,竟然意外通过了。
通过得比想象中还要快。
没办法,谁让如今的朝堂上,都是“自己人”。
也就户部捏着鼻子给钱。
纪楚啊纪楚!
下次可不许这样了啊!
这次?这次肯定算了。
反正下次不准了。
纪楚收到同僚的回信,什么下次,下次再说。
有了充足的军费,也不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纪楚按照给朝廷的预算表。
一部分购买粮食,另一部分下各类兵器订单。
如今六月份,战事预计在九月份,也就是秋收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需要做的事情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