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3/5页)

纪楚脸上都要绷不住了。

这样也行吗。

也是,皇上算是得位不正,毕竟他当着皇帝,颇有些捡漏的成分。

不仅如此,当初登基大典很是简单。

现在有“先皇托梦”,倒是件美谈,算是“先皇认可”,天命所归了。

“他敢这么说,还不是因为你。”

开疆扩土啊,还跟草原和谈了,曲夏州那边的朝贡同样是纪楚建立。

所以宋大人才会这样讲。

对比起来,纪楚如今的东北总督职位,还是太低了。

想来肯定还要升一升。

“只要等草原真正和平,岐州也有个模样了,你更大的封赏,还在后头。”

说话的人是宋大人,纪楚也不跟他客气了。

大家都是从沾桥县出来的,直接道:“别给我画饼啊,还是好好做事吧。”

“昌河州可穷着呢,你们工业作坊园就没有技术扶贫的打算?”

技术扶贫。

是什么东西。

当然是你们派些厉害的技术人员到我们这建作坊啊。

现在还不行,等我们再赚点钱,人口再多一些。

或者让我们这里的学生,去你们那学习。

知道你们曲夏州数科很难进,工业作坊园也很难进。

这不是技术扶贫,对口支援吗。

宋大人本来只想聊聊纪楚光明的前程,没想到被他逮到机会,好一顿撸羊毛。

自己就不应该过来!

这当然是玩笑话,给纪楚任地的学生额外增加些学习名额,还是没问题的。

整个曲夏州,根本不会有人反对。

而且不会挤占其他人的名额,工业作坊园直接把这钱给掏了。

为了这事,宋大人还多留了半个月,等着措手不及的昌河州学政挑选合适的学生。

一共选二十人,一起送到曲夏州数科学习。

这个机会堪称千载难逢,听说州学都抢破头了。

不过也是多留的半个月,让宋大人见识到昌河州的棉花到底有多好。

之前麦子棉花的产量,外地人已经不敢置信了。

再看看棉花的质量,宋大人叹口气:“以后的昌河布,必然是抢手货。”

等他回去之后,要把曲夏州的织布机器再改进改进,曲夏州的布不能差。

纪楚看向他。

昌河州的布还没开始做的,怎么就有人防备,这合理吗。

九月中旬,昌河州的秋收接近尾声。

要说今年各地官员忙,百姓们也忙。

种田就不说了,来昌河州落户的更不用说,都成常态了。

岐国成为岐州,他们跟着看了热闹。

之后跟草原和谈,更是看了大热闹。

各地商贾带着物资过来,同样让大家觉得昌河州似乎没那么偏远了,这地方似乎还不错?

现在秋收结束。

总觉得少点什么。

少了打谷草。

“没错,少了他们。”

“怎么,没人来抢粮,还不适应。”

“不是不适应,是奇怪啊,虽然早就知道已经和谈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反悔。”

“不会反悔的,他们等着学咱们口蹄疫防治呢。”

“是啊,这是正儿八经的交换,咱们有牛羊,他们有物资,明年还能接着换,何乐而不为。”

“说起牛羊,今年羊肉便宜这样多,我家都吃到羊肉了。”

“说得好像我家没吃到一样,粮食买了一半,留了一半,我家早上都喝羊汤。”

“不打谷草是真好啊。”

这样的对话,甚至发生在岐州。

岐州自然不聊打谷草。

他们聊的,是跟打谷草一样恶劣的事。

还是于虎所住的小院里,三家人住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

但大家都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而且无比珍惜当下日子。

尤其是于虎,他会打猎,还会写泥瓦匠,日子安稳之后,很快就有人给他介绍对象。

那也是孤女,两人倒是合适,不日就会完婚。

两人虽然没有家人,但住在一起乡亲们却可以帮忙张罗婚事,只等着新娘子进门。

这样的喜气让大家都觉得日子过得快乐。

甚至有些想不起来,岐州还是岐国时,那是什么感觉。

现在要是有人提起岐国,最少都要挨顿骂。

好端端的,提之前干什么。

如今的日子不好吗。

他们三年不用交税,只要休养生息即可。

没有国王跟官吏们压榨,这里的百姓日子会越来越好。

而且他们已经是平临国人了。

所以内地商贾运货过来,还有他们一份。

同样的物件,以前看都不敢看,现在却买得起了,这种感觉让所有人高兴。

更别说,昌河州那边更改了免费修火炕的年纪,从六十五岁改到六十岁,这事他们也能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