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各方反应与《泥点子》宣传(第4/6页)

乔觉说:“不是,我跟他没交情,我也不想走他的路,因为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去联系余寻光。你们不记得了吗?《泥点子》得奖的时候,他的薇博转发了那条信息呀。”

乔觉没工作的时候一天到晚就泡在网上,难得的是,他的记忆力极好。

乔曼这么一听,心中升起了半点希望。

她对李中桓说,“李导,要不,您主动联系下?”

李中桓有些不确定,之前,乔觉也帮忙宣传过的啊。

乔觉知道他的顾虑,忙说:“李导,余寻光和我是不一样的。”

曾经跟余寻光的粉丝“打”过一架的乔觉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绝对没有余寻光那样的路人缘。

“我贸然上去,人家能搭理我吗?”

李中桓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哪怕他导的片子拿了奖,他在圈子里仍旧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他无背景,无根基,无资本,无观众受众,他就是个“四无”导演。

如今已经成为一线演员的余寻光,是此时的他不敢触碰的存在。

更别说上个月余寻光还拿了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帝,他却没有配得上的荣誉(一部最佳影片显然是不够的),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加犹如天堑。

乔曼怂恿他,“试试嘛,死马当活马医。”

乔觉也跟他打包票:“李导,您放心,余寻光他很好说话的。而且据我所知,他是圈内少数对电影怀有敬畏与尊崇之心的演员。”

为了《泥点子》能卖座,李中桓鼓起勇气给余寻光的薇博发了一条言辞恳切的私信。

信息发出去一天之后,没回,李中桓觉得很正常。

两天后没动静,他开始忐忑。

三天后,李中桓陷入绝望。

或许,他拍的电影就是没人看吧。

在第五天,李中桓的薇博收到了余寻光的回复。

[李老师,如果您有空,方便加个联系方式细聊吗?]

李中桓就这样加上了余寻光的薇信。

他们直接通过电话聊了很多,余寻光也借此了解到了《泥点子》的上映情况。

他很想帮忙,但由于涉及到了同舟工作室,他得去问问叶兴瑜的意见。

小小的一个同舟工作室,不至于让叶兴瑜费心图谋什么。

但她还是对余寻光说:“小光,你想清楚了,他们典型是想让你白吆喝,消费你对好电影的情怀以及你的名声。”

如果没有同舟工作室,只是单独的给李中桓做宣传,叶兴瑜绝对不会多嘴。

关键是电影背后涉及到了发行。

既然跟钱挂了勾,圈内人的习惯是把人情当成生意谈。

《泥点子》的成绩一直不好,不也有同舟工作室死活不把发行权放出来的原因吗?自己没能力还想抓着好电影不松手,叶兴瑜觉得乔曼本身就有问题。

余寻光点头:“我知道。”

不论别的,他只是想帮忙。

《泥点子》是他看过的优秀电影,他觉得这部电影不该被播成这样。

而且。

“如果《泥点子》扑了,李中桓导演可能就没有导第二部电影的资本了。”

国内需要更多的优秀导演。

李中桓这样的导演应该被留下来。

事情的过程如何敲定不提,余寻光最终还是定下了帮忙路演的行程。

他因为当天要去开会,到得晚些。等他跟随着工作人员进入影厅,电影差不多都快放映结束了。

好在他之前看过全片,今天也借路上的机会再一次看过。

他被安排在了后三排,旁边坐的是几个影评人。

等影片结束,现场亮灯,主持人请《泥点子》的主创登场。说了没两句后,余寻光被点到了名字。

“今天我们的现场,还请来了一位朋友。”

余寻光起身,接过了旁边人递来的话筒,“大家好,我是余寻光。”

他面前有一个摄像师开着镜头,是同舟工作室安排的。

几乎是看到他的第一时间,现场传出此起彼伏的意外声。

没有人想到余寻光居然能来这儿。

台上的李中桓紧张地抓住了话筒。

他清楚的看到,此时现场在座的所有人都向余寻光投去了目光。记者们对着他架起了机器,影评人对着他打开了手机。

这就是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演员。

“非常感谢李中桓导演能邀请我来观看《泥点子》这部优秀的片子。”

余寻光今天的穿着十分低调,但是他的声音响彻整个观影厅。

“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片子,是在去年的,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泥点子》当时在中国观影区展映,我有一个朋友特意打电话跟我说,‘余寻光,我在电影节这边发现了一部特别优秀的片子,我特希望你去看。’在这位朋友的推荐下,我第一次看到了李中桓导演的这部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