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偶像的力量(第4/5页)

甘琼通过谈话,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质朴的情绪。她发现他在表演的道路上,居然不是以自身的欲望为先,他考虑的很多,这种考虑,是有究其到根源的。

他话里话外,都把观众放在第一位。

甘琼不禁想到,这才是文艺工作者存在的根本原因啊。

演员是树、是花,而观众是提供养分,承载着他们茁壮成长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其实种植什么都可以。

其实演员才是需要被需要的人。

换言之,如果观众不需要他们,那就代表着他们被市场抛弃。

现在圈内有很多这样的演员,是他们的戏不好吗?不是,是观众们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他们“需要”的点。

观众需要你有演技和想法,但不需要你有太多“自以为是”的演技和想法。

观众是一群挑剔,又是一群最随便的人。

余寻光一直认为,观众很好理解,他们其实是这个天底下最好满足的人。

第一次,甘琼在一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她可以学习的地方。

这太奇妙了。

也太令人佩服了。

同时,她也些羞惭。

为她近日一直在余寻光面前“倚老卖老”的行为。她以长者自居的,却没有教余寻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

这世上有句话,叫「师者以“道”为先」。余寻光有比她做得好的地方,她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尊重他。

当甘琼放下“架子”,余寻光惊然发现,在这个剧组里,他有了一个可以探讨理论的人。

他把自己琢磨出来的表演方法拿出来当作讨论素材,他希望从前辈那里得到指导。

有时候,旁听到的范学芹也会加入进来。

她们觉得余寻光的想法很有意思。

把戏剧舞台上的“间离派”用在自己身上,冲淡体验派演员心里的“体验”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是从未有人想到过的方法。

他们的讨论里,涉及太多的专业知识,那些专有名词和概念,让廖源头晕。

他想录下来回去边听边研究,可这种涉及到个人理论的东西太私人了,细究起来,都能划分到知识版权一类。

廖源深知这方面的厉害,不敢有半点逾矩的行为。

他一个外行人听不懂,苏亚和莫芸涵两个还没入门,只是在门口徘徊的小孩更加听不懂。他们没有经验,不敢在这种大佬扎堆的“知识讲座”里提太多幼稚的意见。他们又不敢给别人添麻烦,便和廖源统一采取了笨办法,纯靠脑子死记,然后回去研究。

可这又能记住多少呢?

能记多少是多少吧,至少有时候余寻光看他们在场,会特意说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方法。

苏亚就这么从他的讲解里解决掉了自己在校学习专业上的一些问题。

余老师讲的比他的老师要好太多了,他想。

他自己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莫芸涵作为旁观者,看的一清二楚。

“你有没有发现你最近的眼神变了?”

“什么眼神?”

“看余老师的眼神。”

“有吗?”

“你现在很佩服他,或者说你特别崇拜他。”

被点破心事,少年人有些不好意思,“没有吧?”

莫芸涵一直以来都敢大声的抒发自己的情绪,“有就是有。这种事情,又不丢人,有什么不敢承认的?就像我,我也崇拜余老师,我在还没见到他的时候就崇拜他。”

苏亚憋了半天,说出自己的顾虑,“他现在是大红人,我们这样会被人说不要脸,硬蹭流量的。”

苏亚不敢出声,不敢主动靠近,其实还有第一次在旅馆里过夜,他误放了妈妈语音的原因,那种尴尬的往事让他至今不敢面对余寻光。

莫芸涵不理解,大大咧咧地说:“管别人干什么?这么好的机会,因为别人说两句话,你就要错过啦?”

她提议,“我打算去找要余老师要他的联系方式,你要不要一起啊?”

苏亚没有开口,廖源先凑了上来,“算上我一个!”

于是某一天下班,余寻光面前就出现了三个人。

莫芸涵双手合十,“老师,求求了,扫一扫。”

扫什么,扫福吗?

余寻光当时没反应过来,只想着今年双11的扫福活动,9月份就开始了?

直到莫芸涵大喊“大佬求个好友位”,他才知道自己闹了乌龙。

好在这些心理活动没表露出来,余寻光保持着镇定,出示了自己的二维码。

莫芸涵加了之后就美滋滋地问:“平时可以给你发信息吗?”

余寻光尽量把话说清楚,“可以,但是如果回的内容不如你们的意,或者不及时的话,你们不能生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