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官运》大群戏

到10月中旬, 余寻光终于又回到了邬震启的A组。

从9月1号正式开机至今,《官运》也算进入了拍摄时间的中后期。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里,余寻光将同其他演员一起, 在导演邬震启的带领下逐一打磨剧中由会议文戏构成的大群戏。

邬震启今年56岁, 他在拍去年的《贞观长安》之前,就拍摄过诸如《秦扫六合》、《诸子百家》等央视自制历史剧。央视愿意和邬震启多次合作,在于他的优点非常亮眼:他能做到对投资预算的节省,也能做到对大场面戏的完美把控。

虽然不属于知名导演,但邬震启端着央视的饭碗, 一直吃得很香。

现如今, 终于要展露自己的“拿手绝活”,邬震启摩拳擦掌, 好不快活。

与导演的翘首企盼不同,演员们只觉得心累。

《官运》的总篇幅共有40集, 仔细单摘出那些会议戏来计算,需要重点拍摄的场次一共有11场。每场会议的内容都很重要,每场的剧情时长大概在15分钟左右不等,每场戏参与的人员又都有出入,导演对每场会议的每位演员的表现要求又迥乎不同。

这些能在会议里拿出来和各位领导商讨的内容,属于剧情里的重要节点。比如第一场会议戏拍的就是农务长梁鼎盛被抓后,沙省官员们一一开口道出对他的处理办法。这场戏相当于大家的第一次“合照”, 每个人都需要在最短的篇幅里体现出自己的立场和人物的性格,及办事的风格。

剧情在推进,人物在变化,所有人的态度和心迹也在不停的随着局势改变。大家在维持角色人设进行表演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微表情和小动作。演员们需要极度清楚自己的角色在每场戏里坚持的立场和主张,以及被剧情影响的人物心情, 从而演出不同的效果。

除了专业压力之外,演员们要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也不少。一听说要拍群戏,很多沉浸在各种夸赞声中的演员们都吓得重新审视自己。《官运》的演员阵容太豪华了,有机会露脸的演员们一水的“实力派”。太阳底下,一切邪魔歪道都会退散。圈里人知道圈里事,大家其实都明白,部分受到群众夸赞的“老戏骨”里是有“水分”存在的。有些演员的演技或许好,但绝对不够好。在这种“尖子”扎堆的地方,对比之下优劣更显。部分演员们是真的害怕自己本事不够,哪一场戏没有表现好,在剧播时被单拎出来接受观众们的群嘲。

这种官场戏注定了会被人逐帧拉片,若是被有心人发现谁“掉链子”,那是真的要被刻在耻辱柱上的程度。等到《官运》再一大火,个人水平“差”到全民皆知,说不定还会被舆论影响到往后的职业生涯。

双重压力之下耗费心神,无疑是很折磨演员的。

于是,部分演员们就把统筹当成了“出气筒”,对他统一组织拍摄高难度群戏的决策提出了意见。

邬震启也明白大家的焦虑和顾虑。为了不让这种“怨气”在组里蔓延,他在开始拍摄这组戏之前,特意组织了一场集体晚餐当作动员会。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导演组是预计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去仔细雕琢群戏。大家完全不用过于担心。”

邬震启保证,拍这些戏时,他会和编剧朱孟老师全程从旁协助,带领大家磨戏,理解戏,还会请央视制作人过来把关每场戏的质量。

此话一出,演员们的心里好歹是好受了些。

不论别人,余寻光饰演的程俊卿要拍的会议戏就有9场之多,导演编剧若能在旁指导,他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当然,跟别人比起来,他的表演方向本来就不算困难。那些会议上,程俊卿基于秘书身份,是没有发言权的。他在其中是一个职能性高于功能性的角色。他全程只是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坐在纪宗海身后手动做着会议记录。

之所以不用电子档,是因为出自秘书长之手的会议记录事后是要得到省务长纪宗海、副省务长梅良生,外加法务厅厅长曲长河三人签字确认,然后放入档案室留存的。后续监察单位若是有需要查案,这些纸质文件都是强有力的“证据”。

这个规矩自然不能是纪宗海规定,而是出自联邦政府的《官员行事守则》。

扮演一个“会议记录员”是很轻松的事,但作为有追求的演员,余寻光绝对不打算轻松的演。

要是镜头一晃,扫过来,余寻光饰演的程俊卿居然在发呆,那样的画面播出去多难看啊。

哪怕是做背景板,余寻光也要投入角色,投入环境,让程俊卿在属于他的世界发光发热。

他没有台词,导演甚至都不会把重点放在他身上。他的镜头也不会很多,他的发挥更是有局限性,余寻光便打算把自己真的化为一个“秘书”,把自己的每一面都展露得正确,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