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辰起时》前言(第2/5页)

但他也明白,刘兆敞亮,不代表他手底下人敞亮,到时候免不了得用心“伺候着”。

便补充,“反正什么时候吃饭,你告诉我一声就行。”

下个星期开始,余寻光就要去练武术和威亚了。

这回剧本里的动作戏很多,他得好好抓准时间把基础捡起来。康纯给他联系的还是之前的人,就在京市。谁那里有事,他过来不过是一晚上的时间,耽误不了多少。

而且能在开机之前就跟刘兆联络一下感情,对他也有好处。

潘泽永说:“你要来吃饭的话,吃的可不止这一顿了。”

“还有谁?”

“摄影团队你不能落下吧?”

“用的不是自己人吗?”

“黄制片想试试我们单独的执导能力,不让我们用自家人。”

“那找的是谁。”

“曾秀梅曾导的摄影、灯光团队。”

余寻光是真忍不住笑了。

他瞟了潘泽永一眼,问:“你知道我跟他们也认识吗?”

潘泽永也笑:“陈敏笙嘛。”

余寻光“哎呀”一声,觉得自己这些年混得还真是到哪儿都有面子。

有经验的演员和新人演员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新人不管怎么说,都不会有入行多年的演员的那份人脉。

潘泽永评价:“曾秀梅导演的摄像和打光是圈子里出了名的牛,光环甚至盖过了她本人,这回能请来她的摄像团队,对我们剧组来说可谓如有神助。”

余寻光依稀记得,这种话凌爽也说过。

曾秀梅这两年拍了一些戏,跟方正蓉合作了三回,但不管是剧本还是后期,还是选角问题,老是差一口气,导致她的戏播得是不错,却在没有当初《风雅颂》的那种现象级爆象。曾秀梅一开始不甘心,后来也看开了,或许对有些导演、有些演员来说,出一部大热剧就已经是额外的幸运了。

哦,你说余寻光?余寻光不在这个说法之列。

曾秀梅和她的摄影、打光团队是过了命的交情,这几年不是没有人动过心思,可一群老家伙倔,带的徒弟也是一个脾气,任谁来了也挖不走。这回出外勤,也是曾秀梅和摄像老师们听说是来拍余寻光,才给了央视面子。

大致约了一下吃饭的时间,余寻光回去,在开始动作训练之前,他还有件事做。

他去人艺转悠了一圈。

武晨远那一次虽然拒绝了人艺的邀约,但在今年3月举行的专门为舞台剧设定的梅花奖上,他和同学们排的《谣言四起》获得了银奖,武晨远也拿到了最佳新人。

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理所应当被安排到人艺演出。

余寻光这回就是来观看《谣言四起》的最后一场表演的。

和上回在学校里的毕业展演一样,余寻光安排人给武晨远的团队们送了祝贺花篮。

和上回在学校里演出不一样的是,这回舞台上的年轻演员、舞美、打光,又精进了很多。

等到演出结束,余寻光还听到旁边有人说:“拿了奖的舞台剧就是不一样啊。”

他听到了,只觉得与有荣焉。

这回没有别人,武晨远把余寻光请到后台,给他介绍自己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一堆年轻人笑着涌上来,把余寻光围成一团,争着要跟他握手。

余寻光完全被一群喊着“师兄”的师弟师妹们包围了。

武晨远说,人艺的表演结束后,大家从8月开始,便要保持着每个星期两场的频率,去全国各地演出了。

“现在定好的是8座城市,每座城市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到9月底在最后一站宁川站结束。”

余寻光说:“我在宁川有朋友,到时候让他关照你。”

武晨远毫不推拒,“好啊。”

余寻光便跟他说起徽州剧团排的《红高粱》的事。

“从8月底开始,全国14座城市,也是每个星期演两场。”

武晨远眼前一亮,说:“师兄也参与了编排?”

余寻光点头,“算了我的监制。”

到时候看时间安排,余寻光或许会出席。

武晨远连忙说:“那我要看。”

余寻光笑:“好,欢迎。你看完了,记得跟我说说感想。”

武晨远点头,他已经做好要仔细观察文简的表现了。

余寻光走出表演厅,被曾在《官运》合作过的左国明逮住了,被拉去见了一些人。

实在婉拒不了,余寻光跟他们吃了顿饭。

桌上有人说,近期人艺想排《雷雨》。

余寻光是没有时间的,但他推荐了两个人。

接下来就是各种饭局。跟刘兆及动作团队的饭局、曾秀梅及摄影、打光团队的饭局、叶兴瑜和公司投资人组的饭局,还有《盛阳之下》的饭局。

《盛阳之下》的特效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然而因为聂梵太亢奋,资金有些超支,现在拿不出宣传经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