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这最后一日的策题是一整场会试的重中之重, 前两日是一种筛选,许多对经义没有念透的考生便会被前两场刷下去。

但是到了这一场才是真正的图穷匕见,进士出身的官员就算再废物到了地方上也是从八品起步, 且只要安分守己, 到致仕之时吏部都会把人往上提两级。

这般超高的待遇是决计容不得废物出现的。

就算为人不通实务, 但起码在明面上, 发生任何事情他都能明白是这么回事也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会糊里糊涂的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一如师兄刘苑, 他当年也是进士出身, 在地方上也是从八品, 但遭遇了当地都凶悍的土司, 只能是节节败退。

但你要问出为何败的这般惨烈, 他也能给你说出个三七二十一, 甚至解决方法也能说出来一些。

进士出身的人并不代表能力卓绝,但起码不会让事情变的更糟糕,刘苑虽没解决当地土司的问题,但在他手上状态是维持住了的。

下一任主官要是个手段强硬的还能借着刘苑这个前任的名头发难。

且说会试第三场,五道实务策涵盖方方面面,一为治国之策, 二为税制之弊, 三为边疆之策,四为海上贸易,五为教化之道。

涵盖了国家政策、税收体制、边疆军弊、对外贸易以及教育之本,具体题目各有侧重, 但每年必出的四道题便是治国、军队、教化、经济,今年出了税制和海上贸易,经济占了两道题。

因会试出主考官出身户部对经济更加敏感, 于是侧重于此。

但会试的主考官必然是经历了朝堂上漫长的讨论才能决定的,出的题目也经过了许多人的审阅,从中能看出朝廷的发展侧重以及陛下的心中所想。

贺云昭在答治国之策时并不意外,这道纯是政治正确的歌功颂德题目。

即使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也能靠着丰富的积累写出一篇不出错的文章,何况这题目‘为政与德’,显而易见的写不出什么新意来了。

她略一思索,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一贯的思路来写。

她下笔前写好几点,单看这稳健的文风,倒像是曲瞻的手笔。

曲瞻为人并不算稳健,但他的文章风格完全承袭自祖父曲阁老,放在经济之策上并不合适,但在这种谈论‘为政与德’时,简直不能再好用。

边军之策这一题上提及的是边境苦寒蛮族侵扰,如何练出坚定沉稳不失灵活的边军。

大晋的北疆之外是广阔的草原,游牧民族甚多,但并没有聚集在一起构成大的政权,只是有三个略大的部落。

这就导致虽然大晋的边疆不会面临大批军队的发难,但同时当地问题复杂,各个部落态度不同,与大晋的关系十分难以琢磨。

好在因穆砚就在边疆,贺云昭曾经翻阅不少边疆有关的书籍,里面有当地的各种记载,她多少还算了解情况。

因见她好奇,裴泽渊还找了些边疆的老兵来与贺云昭闲聊,虽说时间上差了几年,但当地风气总能窥见一二。

贺云昭沉思片刻,将笔收起,此时又觉出自己的思路有些问题,她本想从边军的军饷问题开刀。

但之前见到过的韩轸韩大人便是从边疆回来的文官,他一力主张的就是解决边军的军饷问题,韩大人此时正任户部左侍郎。

边疆不是一块地方,它是长长的一条线,韩大人缓解了一处的军饷紧张,却没办法解决其他他没去过的地方。

从军饷开刀固然能让主考官眼前一亮,但考虑到边军军饷是韩大人的政绩同时也是户部的政绩。

贺云昭便觉分析军饷问题容易踩雷,且主考官也是户部出身……

太阳升至正中,许多考生已开始生火煮饭,贺云昭闻到一些柴火味,她长呼一口气,抬眼瞧了一眼对面,不少人也在抓耳挠腮。

她心里有些着急想把这道题想明白,但此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贺云昭闭上眼睛,原地深呼吸几下,努力让心平静下来,甚至忍不住在脑子里循环唱了一下歌曲,词乱七八糟,曲倒没错。

“午时至!”礼部官员大声喊道,响彻整个考场。

贺云昭被惊的睁开眼睛,暗自腹诽道:这位大人说不定是哪一届的传胪,专门挑出来负责唱名的,嗓门真大。

她将卷子仔细收好,摆放在侧面不能直接上手拿出来的地方,上面还盖了一张空白的答题纸。

打开考篮,里面有煮过一遍的碧梗米、肉干、卤鸡子,还有裴泽渊不知道从哪里淘换来的五片参片。

据说是以药材炮制的,既能驱寒又能补充精力,都没进嘴呢贺云昭便闻出一股姜的味道。

煮饭之前她捻了一片含进嘴里,瞬间皱眉,拍拍胸口哄自己一下,吃完这片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