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贺云昭一共有四身官袍, 都是符合从六品修撰规格的服饰。
一身是内廷针工局做的,这是朝廷按照规格赐下。
但人总不能一直穿着一身衣裳,万一弄脏了还能换一身, 于是贺家自己掏银子按照规格在针工局又做了一身。
另外两身的来源也是意料之中, 一身是来自襄王府, 一身来自贺母的娘家姚家。
外甥做官, 舅舅是需要做一身官服送过去聊表心意的,当然这只是在富裕人家。
襄王府自是不差这个钱, 姚家却有些拮据, 花的银钱都是有数的, 但贺云昭的舅舅素来是个爱面子的人, 从来不在这些方面叫人说嘴。
贺云昭这身从六品修撰的衣裳, 青色为底, 胸前与后背有金线与五彩丝线刺绣的鹭鸶,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身两侧开叉,内有衬摆,腰间是青革带,花斑玉为饰。
作为一甲第一名的状元郎, 贺云昭腰带上还有一颗御赐的红玛瑙, 拇指大小熠熠生辉。
这样一身衣裳自己做,不算腰间的宝石等大概为二两银子,但是从针工局出来就需要八两银子,直接翻了四倍,
贺云昭穿着一身官服在铜镜前这么一照,她挑眉轻轻一笑,心满意足, 肩膀不由得挺直了。
今日,是她到翰林院的第一日。
历经千辛万苦飞升的仙人不过是八百万天兵其中之一,换在翰林院这个衙门,可谓是再贴合不过的说辞了。
你是进士及第,翰林院哪个不是进士及第?
翰林院起初设立于唐代,其中的官员称为‘翰林侍诏’与‘翰林供奉’,最初为擅长文词的侍从官,后设‘翰林学士院’,专掌皇帝诏书的起草,逐渐参与机要政务,被称为‘内相’。
后逐渐发展的专业化、职能更加细分,有国史院、集贤院等分支,负责修史、文书等工作。
翰林院是精英官僚的孵化地,科举制度与中央集权的高度融合,逐渐衍生出‘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
翰林院几乎能看做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这一群官员都是皇帝的私人大秘。
贺云昭往翰林院的门房处一站,她同榜眼顾文淮、探花孟丞拱手问礼。
这二人都是正七品的编修,胸前为鸂鶒,衣冠禽兽在如今可是个赞美,象征着官位。
一同进翰林院的还有考上庶吉士的二甲进士们,不过相较于三人的六七品官职,庶吉士则又低了一些。
但贺云昭心里明白,如果科举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考公,那么进入翰林院就是青年干部学校,科举只是入门。
她虽为从六品修撰,但修撰这个职位在翰林院是不计数的,并不是翰林院固定官职。
固定官职人员为大学士一,是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一、侍读、侍讲各二,五经博士九人,典籍二人,侍书二人,侍诏二人,孔目一人。
而他们这些新晋进士只会在此停留三年半左右便要到其他衙门去做事。
科举凭自己本事,在翰林院就不仅要凭借学识了,做人做官的能耐更加重要。
正当贺云昭与顾文淮、孟丞寒暄之际,一位侍讲大人来了。
“诸位好,我本姓胡,叫我胡侍讲就好,贺修撰、顾编修、孟编修随我来,其余庶吉士等随张侍读去。”
这位胡侍讲大人几乎是最典型的文人形象,清瘦风雅,宽袍大袖穿在身,他笑容淡淡。
“诸位今日是到翰林院的第一日,也不多讲什么,另有前一届的修撰、编修、庶吉士等人带尔等熟悉公务,诸位且谨记……”
走在前方领路的胡侍讲蓦然转身,拱手对向皇宫方向,他肃穆道:“翰林院乃天下读书人之至荣,为大晋官员储备之地,诸位既入翰林院当以修身为本,勤学不缀,日后为朝廷效力,光耀门楣,谨守职分,不负圣恩。”
贺云昭三人齐齐一躬身拱手道:“下官谨记。”
胡侍讲眼神一闪,他细细一瞧,状元郎却是神色恭谨但毫不紧张,另外两位眼中却有紧张和局促。
看来这状元郎可不是好对付的人,这番话几乎是每一届进士到来之时都会说一遍,一为压制新科进士的傲气。二为端正翰林院风气。
且听其中几句,先道前一届的修撰等官带领熟悉公务,前一届的修撰那岂不就是前一届的进士。
在面前是进士老爷,在翰林院进士是一抓一大把,门房里面轮值的都是进士出身考上的庶吉士。
可今年这状元郎年纪虽小,但是十分沉稳,听了这话竟没什么反应,不过是神色恭谨些。
奇怪奇怪,胡侍讲心中纳闷一闪而过,但并未多在意,何况贺修撰也不是由他来带。
又再次叮嘱了几句后,胡侍讲便转身离开,另有一位庶吉士领着三位往西北角半间院子去,院里没瞧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