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从皇帝登基算起, 朝臣就一直在催促陛下早日延绵子嗣。

朝臣着急、皇帝着急、皇后着急、后妃也急的火上眉毛,但孩子他就是不出来,不论是皇子公主愣是一个都没活下来, 倒是有后妃身怀有孕, 但最后都没生出来健康的孩子。

事实证明后宫争斗完全不存在, 只要后宫有妃嫔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那前朝后宫会有无数人为这孩子护航。

皇帝登基五年后,后宫妃嫔更是安安静静一点动静没有, 连身怀有孕的盼不到了。

不是没有考虑过诸多因素, 甚至在陈阁老的一力主张下还曾经让皇帝带着妃嫔们在皇庄上住了一年多, 但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朝臣们再着急都没有任何办法, 他们对此事无能能力, 恰如他们对大多数发生的民生之事一样, 无论怎么着急,最后处理结果都显得他们一无是处。

从那时起,宗室便逐渐恢复了气力,曾经被先帝砸碎的傲气又再次生了出来。

宗室说到底也不过就是皇帝的亲戚,亲戚便分亲疏远近。

要是先帝是个好脾气的人,一圈的兄弟也对他心悦臣服, 端的是兄友弟恭, 那么这圈亲王领衔的宗室自然能在朝堂上拥有一个崇高的地位。

但问题在于太宗皇帝膝下的儿子们个个都认为自己非常有本事,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于是一个个争的像是拔了毛的公鸡,到最后不过是死伤一片。

宗室里既没有凭借血脉地位夺得特殊地位的王爷, 又没有人在开国初期立下战功。

难道仅凭血缘就嘴巴一张认为自己能上了高台盘不成?

先帝私下里曾促狭对着皇帝说起宗室,也是他们李家的老祖宗有运道成了大晋的皇帝,若是未成大事, 那宗室这些人对他们李家来说也不过是穷亲戚上门打秋风。

皇帝这人宽厚良善,自然不会拿出这种话来讥讽宗室。

但反倒是叫曾经被吓成鹌鹑的宗室们在这一朝缓过气来,且借着皇帝无子的苗头很是逞了些威风。

其中跳的最高的两家就是安王府与庆王府,安王府依仗更多,留下的得力人手自然也更多。

但庆王府却不同,一连两代庆王都是早早去世,因此庆王府靠的是女人顶门立户。

安王府有身为太宗儿子的亲王留下的政治遗产,而庆王府什么都没有。

看上去是安王府占据上风,毕竟安王有好的名声和文臣的拥护,而庆王府的庆王却被人评为暴躁易怒!莽夫!

外人均认为庆王府远远不如安王府厉害。

但贺云昭认为,恰恰相反。

书房内青玉的镇纸压着未看完信件,松烟墨在端州砚里凝成硬块,三更的烛火将紫檀屏风上的先河影子拉的更长,那只高傲的仙鹤望着一侧。

贺云昭收回手,她将狼毫笔放置在笔架上。

京城几乎大多数人都认为安王府比庆王府要厉害的多,但她却不这样认为。

厉害要分哪方面,要是说硬实力定然是安王府更强,毕竟安王府从先帝登基初期就狡猾的保留了大部分势力,那些势力可都是老安王这个‘孝顺’侄子在先帝面前唱念做打换来的手下留情。

但庆王府有什么?

若论势力,安王府有工部侍郎、太仆寺少卿等一众文官支持,论人手,单看能杀死节度使萧临,在鲁州有大批人手印刷书籍,甚至还能安排出人来截杀贺云昭等人!

这些人手都是庆王府想要却不得到的精锐。

但庆王府就愣是靠着手里一把烂牌,将庆王送到了牌桌上与安王对打。

靠的可全是庆王太妃一个妇人的精心筹谋。

老安王占据的优势可太多了,他名声好对先帝十分孝顺,他还是太宗长孙,家中的孩子教的也十分得体。

最重要的是他是个男人,在宗室里自然是无往不利。

但庆王太妃却截然不同,她年纪甚至比老安王小了快十岁,又是寡妇之身。

但能把庆王一手扶到不属于他的位置,可见庆王太妃的厉害。

但庆王太妃的厉害更多是在谋略上,受制于人手问题,好多事情他们做不到。

假如今日留下的是安王府,他们能用出来的毒计就多了。

最合适用的毫无疑问就是挑拨皇帝父子关系,买通太医宫人,散播皇帝病中皇子嫌弃的举动,或是勾结钦天监给出批语。

但这两样最好用的计谋恰恰对贺云昭无效!

她是刚被认回来的皇子,同皇帝能有什么父子感情,想要挑拨也挑不准。

再有钦天监,贺云昭若是声名狼藉那钦天监官员拼一把也做了此事,但偏偏宸王的名声极好,或者说是贺云昭的名声好。

成功率小了,钦天监的官员自然也不愿意冒险。

更别提一些假借逼宫引诱宸王入宫携兵刃入宫的毒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