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3页)
此时若是直接站出来,自然众人都知晓他也有功劳,但却有两个坏处。
第一就是刑部人定然看他不顺眼,一个抢夺的功劳的外人自然让人敌视,甚至于还会容易叫刑部官员被诟病无能。
第二,户部的人更加会厌恶曲瞻,同为户部官员,你查弹劾顶头上司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帮着刑部的人做事。
到时候他就是两面不讨好。
韩轸的案子的确是功劳一件,但比起办案子的功劳,韩轸倒台后他那一派人空出来的位置才是真正的香饽饽。
有些人在暗中对太子也起了不满之心,在韩轸被调查的过程中,贺云昭表现的太冷淡了。
要知道当时韩轸还没有完全被定罪,而贺云昭表现的就十分漠视,连装一装样求两句情都不愿做。
这等做派隐隐让人有些不好的想法,但贺云昭浑不在乎。
有想法又如何?她只要抛出鱼食来,很快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大臣像金鱼一样健忘,只记得吃眼前的东西了。
半月后。
贺云昭借着韩轸倒下以及与韩家友好的机会,她将韩轸空出的位置纷纷占上,曲瞻在户部也升了一级。
虽然从氛围上来说,曲瞻离开户部更好,但贺云昭却不愿意在其他衙门给曲瞻找一个位置,还是户部更加合适。
而在她身边干了一段时间秘书工作的顾文淮则被丢出去与工部对接。
……
太极殿内,李燧有些心烦,阁老们一个个也是面露愁容。
李燧看着众人,他忧愁道:“盐政上亏空要如何补,诸位爱卿可有什么章程?”
韩轸没了就没了,但还留下一个大窟窿,因盐政改革导致的亏空事件,使得江南盐课收入大减。
国库的钱是不断流动的,从各地不停的进,也从国库不停的出,钱流通起来才是钱。
李燧愁的就是这个,看似只是盐课少了几十万两的收入,但国库可是不等人的。
各地驻军的军费要发、官员的俸禄要发,以及最重要的各种修建与维护的水利设施,道路、桥梁、运河等基础设施,至于资助学院、科举考试相关费用以及书记的印刷则是小头了。
陈阁老叹口气,“历来出现亏空之事总要以国库为重,首行之事便是增加赋税,但今年年景不好,盐场出盐少,百姓只能购买高价盐,这已经是极大的负担。”
李燧眉头拧紧,他下意识看向贺云昭的方向。
贺云昭抬眼,她道:“增加国库收入的方法只有那几个,要么是增加赋税要么是清查土地,或者是发行货币。”
还有一个举措,阁老们心中清楚,那就是减少皇室支出宗室支出,贺云昭没说,他们也不会没眼色的提。
如今的皇室人少,满打满算加上皇帝的妃嫔也不会超过十五人。
李燧与苗皇后都不是铺张浪费的人,对一些特别浪费银子的爱好也没什么兴趣,妃嫔们虽更活跃一些,但花销也不大。
与其提起皇室的花销,倒不如将茅头指向宗室的花销。
可贺云昭早就与父皇商量过,宗室遭遇了两波打击,一波是安王府与庆王府的倒台,一波是下狠手抓了一些挑事的人。
这两次过去,宗室老实了很多,对贺云昭也是万分敬服。
既如此就不能拿宗室开刀,泥人尚有三分火气,别把人逼到绝路上。
贺云昭将几个措施一一分析了一遍,“清查土地是大工程,没个几年时间做不完,但盐政的亏空是火烧眉毛,远水解不了近渴。”
“增加赋税对百姓而言太过沉重,易激起民愤。”
梁阁老捋着胡子提议道:“何不铸造新币?”
如今大晋使用的多为铜钱,一贯铜钱就是一两银子,而民间使用银子时商贩都有专门的小工具来剪银子。
“铸造新币可减少黄铜的量,先将新币作为俸禄发给百官,令百官使用新币购买所需。”
贺云昭蹙眉,她立即起身反对道:“此事万万不可,铸造新币过多易导致物贵钱轻,钱法大坏会使得物价飞升。”
简言之,遇到事情一味的发行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
贺云昭沉思片刻,她环视四周,“提高商税如何?”
细碎的声音响起,阁老们交头接耳的开始探讨此事。
户部侍郎卢见宏忍不住起身,“殿下,增加商税会使得商人频繁走私,且商税过重将促使大量商人弃商。”
商人少了,地方经济活力就会被削弱。
贺云昭眨眨眼,笑着道:“不必提高全部商税,只要从一些昂贵的商品上收税就能解决亏空问题。”
卢见宏有些犹疑,“这……”
贺云昭看看几位阁老,“珠宝玉石、丝绸蜀锦、昂贵的皮子、黄金器皿、名贵香料、稀有的木材等,这些加税恰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