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贺云昭是个做事做全的人, 不论是在佛东宫属官面前还是在一群幕僚前面,她的言辞始终保持一致。

她对着东宫属官讲她想要组建新的一个衙门,将查案以及治安的差事接过来, 令京城内外百姓生活安稳, 不必为流氓地痞亦或是江洋大盗所扰。

能到东宫做属官的人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既非家世也非才华, 而是他们这些人在朝堂上坐不上自己最心宜的位置。

甭管是大有来头还是出身寒门,他们背后都有人。

即使是寒门士子, 他们的身后也有赏识他们的大官支持, 不然名字都很难报到贺云昭眼前。

对这些人就得好好讲了, 谈刑部的怠政, 论大理寺的效率低官员说不上话, 再讲一讲顺天府尹被刑部与大理寺压制。

这群人都是有资格上朝堂但是得不到自己心宜的位置, 跟着太子才是最好的选择。

贺云昭就得让他们知道,组建新衙门是因为旁的衙门无能,各府司办差无能。

这群人一听便立刻卯足劲干活,极力托着贺云昭的想法能够顺利实行,他们会努力在朝堂上发力。

但对着她自己的一些幕僚,可就不能这样讲了。

贺云昭的幕僚多是还未中举人的读书人, 这些人心思还比较单纯, 又因为有一技之长而被贺云昭看中。

对着他们贺云昭就换了叙述的重点,她得从百姓的疾苦讲起,将百姓的面临的各种困难摆在他们面前。

还未完全进入朝堂的读书人比较单纯,抱着一腔热血, 满心是为百姓做事,让他们来研究刑名公署的建制最合适不过。

当然,因为他们有些理想化, 难免有些地方是无法落实到位的。

这时候就需要一部分的东宫属官去反驳,两方越辩越明才能得到一个最好合适如今世道的刑名公署。

不过对他们是这样说,但在实际操作中,贺云昭还需要人去执行,这就用到了一些切实的心腹

曲瞻、顾文淮、赵同舟、朱检等人均在其列,另有贺锦书、裴泽渊、穆砚等旁听,涉及到与刑部、大理寺、顺天府的博弈,这些人手还是精简了的。

贺云昭提前告知大姐,此番安排来旁听,有她的一部分私心,因此不可插嘴。

贺锦书进步虽快,但要她能在几个月时间内补上旁人十几年的积累,还是有些为难人了。

但贺云昭认为,政治这种事就是要多听多看,一直闷在书房里处理文书只是一个好的助手,而非一个好的主官。

从座次来看已经很能明白此次小会的中心在何处,裴泽渊与贺锦书坐在后面,曲瞻与赵同舟坐在贺云昭下首,恰好一左一右。

贺云昭瞧了一眼,她笑着喝口茶,随后便开口问道:“诸位以为该如何与刑部、大理寺、顺天府会谈。”

赵同舟蹙眉,这倒是有些困难,不好操作,他想了好几日,还是有些拿不准。

曲瞻也没有贸然开口。

顾文淮很快道:“组建新衙门,刑部等衙门都能将一部分人拨到刑名公署去,想必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顺天府尹不会直接拒绝,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何不先以百姓动之,再以利诱之。”

曲瞻眼睫轻动,狐狸眼微眯,他看了顾文淮一眼。

贺云昭眼角余光看到两个人在点头,裴泽渊、穆砚。

从这个人员构成,就知道顾文淮说了一句蠢话。

接触政事没多久的贺锦书都露出了微妙的神色,她倒不是因为足够敏锐,而是了解小昭。

贺云昭可不是替他人做嫁衣的好心人。

她呼出一口气,放下茶杯,抿唇看向顾文淮。

顾文淮啊,外人信也就算了,怎么你也真信了呢?

果不其然,还不待曲瞻说话,赵同舟立刻嗤笑一声,眼含着戏谑,“顾大人,你说的真好,这可是上赶着给那些大人送功劳送势力的好机会,他们怎么会不要呢?”

顾文淮愣住,他立刻抬眼看向太子殿下。

贺云昭轻笑一声,“他们吃饱了,那孤吃什么呢?”

顾文淮额头瞬间渗出冷汗,他犯错了!

外人信是因对太子形象的信任,他信个什么劲啊!

只能说贺云昭做戏能力实在强,连亲近的几个人都被蒙住了。

朱检倒是温和笑着替顾文淮解围,并道:“吾等劳心劳力是为京城百姓的安居乐业,自然不希望刑名公署被一些人利用。”

顾文淮抬手擦擦额间冷汗,很快明白过来,新衙门要从刑部、大理寺、顺天府中抽调人来组建,他们吃到了好处,那太子吃什么?

太子的口中肉就是他们!

贺云昭可不会希望自己做白工,白给这些人送好处。

她指腹轻触杯壁,“刑部尚书就交给同舟师兄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