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尚书令
再是如何感觉强烈,不论正确与否,感觉到底不能充当证据。
在强撑着却并没有从陆离身上看出什么不对的一场谈话后,皇甫家如今的住处当天夜里便挂起了白帆。
第二天陆离去府上参加葬礼时,来的人不少,曹操本人与几位武将、如今朝中的几位重臣,天子也派人前来给予追封、美谥,以及对于家中子嗣的嘉奖……
在能够得到的范围内,可谓是极尽哀荣了。
陆离看着冥堂中摆着的棺木,昨天还质问自己的人,今日却已经气息全无的躺在那里面了。
要说冷血到见熟悉的人死了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是不存在的。
可是不能否认的是,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他确实因为这场死亡稍稍松了一口气。
没办法,对方天生就在恩义上压了自己一头,又属于自己以身作则的类型,有些要求让人想拒绝都没法拒绝,对陆离而言针对性简直比刘协还要强。
考虑到俩人之间的恩情关系随着那篇《陈情表》也是传遍大汉,陆离还给对方写了祭文。
皇甫嵩用自己的死证明了不论人生前多么轰轰烈烈,死后多么极尽哀荣,可当真的被埋进土里后,除了子嗣要因此守孝,没有其他人会为此停留。
在葬礼终于结束后,陆离站在对方的冢前,心里默默回答了对方临死前的问题,又或者说,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真实的答案:不是。
那所谓直通洛阳之捷径,当真是先帝告知伯安的吗?
——不是。
尽管这个真相不会出口成言,不会落在纸面,皇甫嵩可能也无法真的收到,目前实际上只有他与石锤两人知晓,便是其他参与捷径修建的黄巾,也只当是自己的密道被先帝发现并分享给了他的侍中……
一些人的苦心孤诣,在一个谎言之下,反而成了一位皇帝偏爱的证据,这如何不荒唐呢。
当事人陆离都觉得这事很荒唐,尽管这事是他自己搞出来的。
要是后世人考古出这捷径跟黄巾的关系,说不定他们还会发表某些乐子人言语——黄巾:我也是你们君臣play的一环吗?
皇甫嵩的葬礼之后,曹操还专门找来陆离问他接下来的打算,是准备入朝为官还是去地方。
就陆离这个被左右拉扯的情况来看,曹操做好了准备对方会选择后者,可事实是陆离问他:“明公可信我?”
不是孟德兄信不信朋友,是明公信不信谋臣。
曹操:“我自是相信伯安。”
陆离拱手:“离如今不愿前往地方。”
在朝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困难,但是他还有任务在身上呢,阵营贡献度不要了,历史改变进程不刷了?
困难是真困难,可任务完不成难道就不完蛋吗。
况且知难便退放在这些事情上,可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见机行事。
陆离有一张好看的脸,却丝毫不妨碍他放狠话:“离自问心无愧,为何要走?”
曹操点头,他问:“伯安以为御史台如何?”
陆离:“甚好。”
不过陆离以为会是尚书台,却不想竟然是御史台,前者是处政事,后者是检查百官,陆离之前在刘宏那里做的就类似于前者,难不成曹操是想要让他尝试一把新赛道。
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这个意思,他又说:“尚书台怎样?”
陆离:“……甚好。”
只是这种挨个单位让你发表看法的行为,不像是上司给下属安排职位,倒像是老师对临近毕业的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
曹老师,你这是想要把我往那边导呢?
这边心里刚调侃了一句,就听见曹操问:“大良造呢?”
陆离:……
曹老师,你是说错了吧。
大良造为秦国的官职爵位,汉承秦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其继承过来。
拿着前朝的官问今朝的人?
陆离清楚曹操不会犯这种错误,而在众多大良造中,就包括了后世历史书中都有一大段需要背诵内容的商鞅。
考虑到曾经的某些情况,陆离心里有点不太好的预感。
曹操很是慷慨的让这份不好的预感成真了,只听见他说:“先帝时期的宫人,不少死在了那场诛杀宦官的清缴之中,但也有不少随着如今的陛下从洛阳至长安,又从长安至此。”
“昨日其中一人与我言语,曾闻伯安与先帝言,有为商君之志,此言可为真否?”
陆离翻找了一下自己的相关记忆,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听到这事的除了先帝与某人外可没有别的宫人,难不成跟你言语的那个宫人叫刘协吗,还是说对方是什么东汉活着的顺风耳啊。
对方虽然是在询问,可这问的都言之凿凿了,陆离也没有硬撑着说压根没这回事:“当时年少轻狂,确有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