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尚书令(第2/3页)
但哥们啊,当时我是知道先帝要噶了,在那里立人设、刷时髦值呢,这事你清楚吗。
面上不动声色,心里疯狂比划.jpg
奈何曹操现在不曾觉醒读心术这一技能,他看着坦言承认,却将其称作“年少轻狂”所为的陆离:“伯安如今,可是主意已改?”
改还是不改,这是一个问题。
陆离没有正面回应,只说:“如今此地非洛阳,陛下非先帝,便是我主意未改,旧日之策如何应今时。”
秦国的改革,难道是可以不经过度与改变直接用在秦朝中的吗?
陆离这话任谁都挑不出个错来,曹操也没有继续纠缠这个话题,便是想要改革,如今显然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曹操:“陛下先前多经流离,难免心有惶惶,今不得已迁都,更是不免惊疑,伯安暂代少府一职可好?”
少府为九卿之一,掌管宫内器物、膳食甚至是皇帝私库等事。
可如今在曹操口中,却随口就许出来了,你这是飘了吧,你这确实是飘了吧。
陆离觉得刘协怀疑曹操,那真的不是没有道的。
陆离:“明公既知陛下心有惶惶,如何有此等言语,我知明公爱我之心,可九卿之位,怎能这般一言轻许?”
“恕离不能从命。”
曹操闻言不由心中一紧,连忙扶住拱手拜礼的陆离:“伯安一语惊醒梦中人,是操孟浪失敬了,傲上而慢下,我此时何异于伯安文中之项羽。”
他好似在反思,但却没有真的将自己的傲慢看透彻了。
又或者说,这本就是一个让人看不透彻的东西,它是无法被根除的,时时刻刻纠缠在你的身上,在你某个志得意满的时刻迅速孵化,然后在某一瞬间送你迎头一击。
曹操在情真意切的自我反省着,并且在征得了陆离的意见之后,将任命的权力上交给了刘协。
这操作看起来是不是好像跟之前刘协要征召陆离再为侍中却被拒绝相悖,可实际上这是实实在在的两回事。
之前的征召,更多是刘协在拿着陆离当幌子,跟曹操进行权力拔河。
而如今,则是给刘协需要恩赏的功臣名单中添上了一个名字。
说是让对方安排,可难道刘协还真的能在被拒绝之后,再让陆离为侍中吗?
为首的曹操被封作大将军,之前让对方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也不曾去除。
所谓录尚书事是指是外部人员对尚书台事务有干涉权力,一般有权的三公、大将军太傅等人都有。
而陆离被封作尚书令,一应待遇与先帝当时给作为侍中的他提高过的,犹有加厚。
要不是陆离没有切实参与迎奉天子的过程中,刘协都想着跟对方一并封侯了,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皇考当年想做却被对方拒绝了的事情。
官职给了,待遇也给了,刘协仿佛忘了他们之前的争执,在封赏的过程中对陆离慷慨的不像话。
可你要是认为这是什么纯粹的善意,那就太乐观了。
尚书台为协助天子,总揽政事的一个部门,可如今天子算是一个“寄人篱下”状态,地方又是那个状态,能够处的实事都不如曹操跟他麾下文武处的多。
刘协让陆离做尚书令,未必没有让他二人争权的意思在里面。
可要让陆离说的话,对方要是打着这个主意,那怕是打错了算盘了。
虽然只要当了官,很难忍住不让权责匹配,但这事也是要看具体情况的,去跟曹操争夺,他手里有几个兵啊。
不过尚书台倒也不是没有别的事情干,因为洛阳那边不能待,新的地方选到了颍川的许昌。
地位置倒也不能说不好,但这里属于颍川境内,颍川,一个吕布听了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虽然不像洛阳那边毁的干净,但这边也是有着破败的,之前因为蝗灾的事情提前收了粮食,现在倒是可以召来不少民夫进行一定的修建,其中的统筹各方的事情就被推到尚书台来了。
刚喝了没两天茶的陆离:……
说是统筹,其实还是汉室这边支持天子的,在借着他当防护地带,与曹操进行隔“离”争斗。
因为如今的曹操还是一副汉臣模样的,这份争斗也大体局限在一个想要亲政的天子与权臣之间的争斗上。
他们只需要争权夺利,被夹在中间的陆离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等到郭嘉来找陆离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写满“冤种就是我自己”的模样了。
见到郭嘉,陆离这些天可能是阴阳怪气多了,一开口就是:“奉孝今日怎么来了?”
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语调却是仿佛后面要跟一句——早知你来,我便不来了死鬼,你还舍得来!
郭嘉笑道:“在下不才,正是为美人排忧解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