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不得不防(第2/3页)
尚书令,刘协在心中默念,抬眼便看到刘艾望着自己欲言又止。
刘协不由道:“卿与我患难相扶,有何事不可直言?”
这些年,董卓、王允、李傕等人都在刘协身边安排过侍中,刘艾当年还在董卓相国府内当过长史,可那么多人里面,对方一路跟到了现在,如今依旧是刘协身边备受信重的侍中。
刘协自认他们两人之间的情谊哪怕比不上当年的先帝与陆离,却也没有差到哪里去,何以今日便不敢言语了呢。
刘艾拱手:“恕臣斗胆,陛下如今是否操之过急,曹司空所作所为,在外人看来皆井然有序、无有僭越,不可谓不忠心耿耿,陛下此行不免让人误会,有雷霆之嫌。”
别到时候曹操本来没准备做什么,被你逼得硬是做了什么,这错处又该算谁的呢。
大汉虽然自武帝陛下起开始尊儒,却也没有到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现在很多士人抱着的还是一种君视臣如何,臣视君怎样的心态。
一个不对付、不开心,直接挂印而去的也不是没有。
我们大汉的臣子,那可有的是力气与手段,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帝弱臣强的时候。
不过在刘艾看来,曹操也真的是倒霉的没有赶上好时候,刘协如今已经经历过一(董卓)而再(王允),再(王允)而三(李傕郭汜),再加上他如今也是年岁渐长。
现在两人之间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君主日益增强的亲政需求,与权臣对权力把握严密之间的矛盾。
刘协冷了脸色,眼间又似乎有水色闪过:“卿也认为是朕错了?”
刘艾好像没有听到那个“也”字,他只言语:“我知陛下因几番流离心有计较,可有些事情若不能一击即中,岂非打草惊蛇。”
这种劝他不要着急的话,刘协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了,一次两次三次,他到底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忍到哪里才算是完呢?
诚然他还年轻,可考虑到皇考的寿数,考虑到几代先帝的不长寿,这个年轻也显得没有那么年轻了。
如果一个人只能活到三十,十五岂非已过半程。
他之前总是在等,等到有新的臣子出现干掉原本的逆臣,然后再成为新的逆臣。
现在,刘艾还要让他等。
他真的能够等到那所谓的机会吗,还是等到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人,让列祖列宗在地下都难以瞑目。
刘协的拳头松开又握紧,他不想要等,却又不得不承认刘艾说的话是有道的。
良久之后,刘艾只听到似有一声轻叹传来:“侍中都不觉得朕能够成功,朕自认无项羽之能,何敢学其傲慢。
我知卿一心为我,必不会一意孤行。”
刘艾不愿意去想对方口中的“侍中”说的到底是谁,他只是在刘协松口后立刻送上了安慰。
陛下你也不用悲观,当年武帝陛下被景帝提前加冠,不也得在太皇太后那里老实了几年,远了不提说近一点的,先帝继位之初,不也是被强压了好几年,可后面不还都翻盘了。
刘艾举例的都是刘协耳熟能详的真人真事,自然是有着相当强大的说服力的,可刘协却也难以避免的想到那些失败的例子,那些被废的例子,甚至是那些被杀死的例子。
前些日子他去伏贵人宫中,对方身体不适,还有宫人言语可能有孕,请来医工却只道是先前奔波劳累致使身体有疾。
刘协不会忘记,当自己听到对方可能有孕时,那将为人父的喜悦与难以抑制的心乱。
比起一个已经长成,且在向着权力伸手的皇帝,一位刚出生的孩子岂非更好。
刘艾安慰他,还说他是万民之选,人心所向,可他分明是董卓之选,无人不知。
当年袁本初还在联合各方一起讨伐董卓,就以此为由,有过废立之心。
尽管当年被对方选择的刘虞如今早已死去,可当时得知了消息的刘协,心里的滋味实在是难以言喻。
看着刘艾担心的眼神,刘协微微扬起一抹笑容道:“也不知司空如今于宛城战况如何,待他凯旋,朕定要亲去相迎,方不负功臣良将。”
————————————————————
宛城。
此次的征讨比想象中来得顺利,有着先胜一场作为武力展示,又有天子在后成全大义名声,有能又有名的情况下,胜利来得近乎所当然。
可出乎郭嘉意料的是,只是一场并没有对于敌方产生毁灭性打击的胜利,随之而来的竟然是对方的投降。
当然了,人家说的不是投降曹操,而是投降天子。
张绣派来的使者是这样说的:“已故将军昔日于陛下处受小人排挤,愤而出走,死前悔恨不已,只道自己因己之情,任性妄为,不能为国尽忠,不能为君效力,何可称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