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转危为安(第2/2页)

而且不可忽视的是,他看似将功劳推给了曹操,是实际上后面还跟着一句“天佑之”。

陆离是这般相信天命的人吗?

曹操并不这样认为,而郭嘉跟陆离一起在郑玄那里待过,更加不可能这般认为。

曹操郭嘉:坏了,伯安好像出毛病了。

都说人在生死关头走上一遭,不免会发生些许变化。

可如今明明生死关头走了一遭的人是郭嘉,可发生了变化的人怎么反而是陆离呢?

看着陆离那双充满笃定,好似自己说的便是真一般的眼睛,曹操与郭嘉皆是欲言又止。

虽然他们没有说什么,但陆离又不是瞎子,怎么会看不出他们的惊讶呢。

想了想自己的澄清话语,在不知情的人听来好像确实挺奇怪的。

陆离为自己的奇怪进行了一下解释:“我的医术如何,自己知晓、奉孝应当也明白,在明公回来之前,我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可明公一回来,奉孝情况便得以好转,与当年明公予我一线生机何其相似,此番如何不是明公的福运庇佑,又何尝不是天命垂怜。”

这番补丁打的,可谓是有有据,甚至还有着带有自身经历的举例说明。

但说的人说完了,还要看倾听解释的人接不接受呢。

相比较于陆离谄媚上司又或者迷信天命,显然对方的这番解释更加符合两人对他的认知。

如果放到二十一世纪,这番话可能会被反驳,但是在东汉,虽然不存在君权神授,但存在“天子”,没有人会说天命是无稽之谈。

曹操甚至忍不住联想到了陆离之前跟自己说的“功业千秋”,前面说功业,如今说天命,他真的很难不对此产生某种联想。

不管功劳到底是谁的,现实情况是郭嘉日益好转,虽然没有立刻快进到活蹦乱跳的阶段,但至少看起来只是带着些许大病初愈的虚弱而已,并没有再次浮现那种人之将死的青灰。

这一趟出来,乌桓也打完了,袁绍剩余儿子皆已授首,可以说军事目的与政治目的都已经达成了。

如今,正该回返才是。

他们是临近春耕时期从邺城出发的,如今往回赶,回去后过不了多久便能准备年节之事了。

只是“舟车劳顿”并非虚言,郭嘉此刻的身体还不适合长途跋涉往回赶,很容易让本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变得更加差劲。

曹操不好为了陪某个人丢下一大家子人不管,陆离就完全没有这个顾虑了。

正好如今这边仗打完了,地盘多了,但还没有选定具体的管人员,郭嘉不宜移动,陆离想要陪同,此处事物便被曹操暂且交托给了陆离,也算是私事公事两不误。

对此,陆离欣然接受,只是希望曹操能够派遣一位好点的医工过来,陆离对自己的医术水平一直处于一个非常自谦的状态之中。

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这是过分谦虚,他这是有自知之明。

目送曹操带着不少人离去,当然了,他也是留下了人的,毕竟你让陆离管政事还好说,要是让他管军事,别说曹操不放心,陆离自己都没有多么有底气。

虽然当年在乐安郡,他这个郡守是军政一手抓的,但乐安郡四面八方的都是大汉自己的领土,跟边地可不一样。

被留下管军事的人是张辽,他们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老熟人了。

都说一段友谊是从一起讨厌某一个人开始的,虽然他们对吕布倒也都称不上讨厌,但他们的友谊还真的跟吕布关系匪浅。

自从陆离成为吕布的引荐人之后,他们两个可没少打交道。

当初在泰山郡,两人打交道打到让高顺都忍不住怀疑张辽是不是背叛了吕布。

有着吕布这个超级不靠谱的存在,两人面对着靠谱的对方,合作进行的可谓是相当愉快。

随着年节到来,郭嘉的住处挂上了,衣服添上了红色,就连陆离送的玉佩,宫绦都换成了红绳,还是陆离自己动手做的呢。

反正入目所及,一定要是喜庆的,与丧气毫无关联。

陆离不只是给郭嘉换,自己也换,甚至张辽都被他拉着换了一遍。

对此,张辽欣然接受。

当兵的,对于某些事情还是挺相信的,哪怕不相信,讨个好彩头也没什么不好。

就拿他前任上司吕布来说,不少人都暗中蛐蛐他坏事做多了、遭了报应,以至于断子绝孙。

虽然吕布看似对此完全不信,可每每都会为此大发雷霆,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的真实看法了。

张辽已经有了儿子,他不仅欣然接受陆离送给自己的,还忍不住帮着家人讨了几条。

别人怎么看他不知晓,反正在他看来,陆离绝对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幸运儿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