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回复(第2/2页)

而陆离在将提醒送出去之后,很快就收到了相关答复。

最为重要的当然不是有关曹昂之后如何安排,而是相关人员的功过奖惩,有一些属于陆离自己就可以安排的,但也有一些是必须由曹操来处的。

考虑到得到荆州没多久,当然还是全部都由对方来更有利于收服人心。

虽然说如果陆离想要进一步掌握实权,培养属于自己的“门生故吏”,是应该自己处一部分才好,但陆离没有这个需求,所以全都交给了曹操。

本来就已经铁面无情的在疫病方面用了对方儿子一次,在这种权力相关的事情上,就没有必要伸手了。

陆离想的很清楚,做的也不犹豫。

曹操的文书在相关奖惩之后,才是有关曹操自己亲儿子的安排。

明明距离事情发生还没有过去多久,曹操却好像已经将有关陆离将自己儿子往疫区安排的记忆全都一键删除了,不仅相当放心的将儿子往陆离手头上继续一丢,还表示让对方继续跟着你历练就行,从文从武伯安你随便安排。

陆离:……

这是可以随便安排的吗?

通俗意义上来讲,绝对不行。

毕竟要是安排到军队里面去,会不会让人误会这是某种子对父的夺权行为呢?

可是考虑到陆离都将对方往疫区丢了诶,这在很多人看来妥妥的是得罪死了,似乎做什么都没有勾结的担心必要。

曹昂要是还是一个少年,这种丢过来的行为其实挺让人抓瞎的,毕竟万一一个不小心将人给教歪了,算谁的?

但曹昂已经是一个有着明辨是非能力的成年人了,基础塑造早已完成,个人的基底也大致定性,在应对接下来的打磨上,曹昂是绝对具有自主应对性的。

左挑右选一番后,陆离很是痛快的将对方丢到了吕布那边,子脩啊,你只要能够跟你岳父这种老大难打好关系,我相信以后几乎没有能够难倒你的人。

之前跟着陆离干活就对于吕布的一些行为有所建议的曹昂,面对这种安排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而吕布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伯安你放心,这可是我亲女婿,我外孙的亲爹,我是绝对不会害了对方的。

曹昂的去处解决了,曹操那边却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处。

对方没有对自己将他儿子往险境里推表露出任何不满,但人家解你的心之所向,你也不能就真的将这件事情这般放过去了。

作为心系百姓的陆伯安,你做出那样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可作为曹孟德的友人,你难道不该为此给出应有的反应吗?

你对百姓有心,对友人难道就全然无愧吗?!

你的“大公无私”结束后,难道就没有“私情”方面的内容要交流吗。

或许真的没有,但你不能让对方也觉得你是真的没有。

人家认为你们是交心交情的好友,而那般的好友可不该是这般的态度。

曹操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会被虚情假意随意蒙骗,而陆离本也全非虚情假意。

这个时候,于公于私,都是要有所答复的,哪怕对方根本没有要这份答复。

可有的时候纯粹虚情假意或许好应付,没有那么虚情假意,下笔反而艰难起来。

该如何说呢,纯粹的歉意不对,不够纯粹的歉意似乎也欠着几分。

也许该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不知道为什么,陆离这个时候反倒是想起了王昌龄的那首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此为借鉴,陆离用这个时代诗句的格式给曹操回了一封。

要是后世要做诗词赏析,来自作者本人的解读是,本诗创作于陆离将曹操儿子置于险境之后,是作者借着女子心意的变化,侧面表达自己的部分后悔之意,抒发了自己为公全然无悔,为死心中有愧的思想感情。

陆离写文章也好,写诗也好,从来走的差不多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路子,现在突然来上这么一出,创作者本人完全不以为意,倒是收信人吓了一跳。

伯安,你这是找到代笔了吗,一定是吧,不就是将子脩丢出去历练了一下吗,咱们没有必要这样,让人怪害怕的。

曹操一边“害怕”,一边还提笔就回了两首诗,每一首都是陆离前世没有见过的。

孟德,你是很闲吗,怎么还有空搞诗句创作呢,而且你的灵感是没有枯竭的吗,我写一首都要绞尽脑汁,你倒好,回上两首看起来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