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4页)
何黛说:“边月回来呆了两天又回学校了,她在学校勤工俭学。没能见到你,挺失望的。”
……
宋知南在家呆了一个月,黑米生下了三只小狗崽,两母一公,三只小狗都是黑白花的。
宋知南叮嘱宋冬宝:“好好看着它,别让它再怀上了。生崽对狗身体不好,你看它的毛都不亮了。”
“行,我会好好看着它。”
宋知南摸着小虎和黑米,许诺道:“你们乖乖地在家,等我毕业后就来接你们。”
宋冬宝赶紧提醒姐姐:“姐,别忘了还有我。”
“行,还带着你。”
八月中旬,宋知南跟宋知夏一起离开了青阳。
大家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两人离开。
宋冬宝牵着狗抱着猫,两眼泪汪汪:“二姐,三姐,你们要一放假就要回来呀。我一个人在家好孤单。”
明明年纪轻轻的,硬是整出了空巢老人的架式。
宋知南一回到学校,就发现宿舍里堆着五六个滚圆的大西瓜,桌子上还放着一篮子甜瓜。
“谁买这么多西瓜?”
张小凤笑着说:“我从老家背来的。”
“这得多沉呀。”
张小凤不好意思地说:“平常总吃你们的,我也想让你们尝尝我老家的特产,这是我奶奶自己种的,沙瓤的,特别甜。”
甜瓜是魏秋月带来的。
张小凤去水房把西瓜洗干净,抱回来用刀一切,只听得咔嚓一声,西瓜很干脆地裂开了,从里面冒出一股凉气和清甜。
大家聚拢在桌前啃西瓜。
啃完西瓜,魏秋月又招呼大家吃甜瓜,吃到最后,大家的肚子撑得也像西瓜一样滚圆。
吃完瓜,于蓝迫不及待地给大家分享八卦新闻:“你们知道吗?78级中文系招了100个学生,里面有40多个女生。”
张小凤说:“南姐早说了,大学的女生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于蓝接着说:“而且中文系下面还设了几个专业,有一个叫古典文献专业,另外两个专业是新闻和文学,咱们是文学专业。老师说,以后咱们三个专业重合的公共课要在大教室一起上。”
开学后,河西大学开始热闹起来了。最明显的是学生多了很多。77级只招了几百名学生,再加上几百个工农兵大学生,总共也就一千多人。78级一下子招收了一千多名本科生。
大家没事就去看新生,顺便帮忙指指路抬抬行李。
宋知南看了一圈回来得出结论:“这一届男生有几个长得不错,关键是年轻,不像咱们那一届,老帮菜太多。”
77级老帮菜们就在旁边默默听,没一个敢吱声。
学生一多,各种社团也多起来,有人要办校刊,有人成立读书社,有人成立文学社,还有人成立了辩论社,于蓝过去询问,大家一听她是77级中文系的,直接说明:“辩论社只接受宋知南的指导,但不能让她参加,否则别系的人都不敢参加。
于蓝回来愤愤不平地说道:“这都是些什么人,真是输不起。”
宋知南反过来安慰于蓝:“没事的,我现在也懒得跟他们辩了,我得在报纸上骂人。”
在学校骂,只有那几十人能听见,传播范围最多也就一个河西大学。在报纸上骂就不一样了,能传播到全国,既有大量杠精值还有稿费。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社会风气又开放了一些,各种禁锢逐步解除,人们的思想也逐步解放。文学复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洪环宇眼看着时机成熟,各项准备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便出版了《宋知南文集》一套三本,每本定价1块五,第一版只出版了3万册。原本打算只是试试水,毕竟宋知南以前也没出过书。
只不过情况远远超出了洪环宇的预料,3万册很块脱销了。出版社连夜加印27万册,还是不够。第三版又印了20万册。
而宋知南也拿到了20多万版税,在这个时代,20多万是一笔大钱。
书出版后,宋知南的名气再次上升一个台阶。各种杂志的约稿信纷至沓来,宋知南有些应接不暇了。
催稿最狠的还是李群英,怀着孕也不耽误她经常催宋知南。
宋知南劝她好好休息,李群英振振有词:“看稿而已,又不累,不用休息。再说了,我这是在胎教,我现在多看点书,宝宝也能吸收点,说不定生下来就能出口成章。”
1979年1月10号,李群英在协和医院生下了女儿成章,对,孩子名字就叫成章,小名要文。
宋知南给李群英母女发去贺电。
李群英让钟山替她回电:“为了庆祝成章的出生,你投给我一个长篇吧。”
宋知南无言以对,李群英这个编辑敬业得有点过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