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像午夜的萤火虫找到同伴(第2/3页)

她说:“是挺傻的。”

但又抓住他的手问:“后来呢?“

辛勤笑,也握住她的手,说:“每次出院之后都会写日记,下决心再也不能这样了。”

凌田眼泪快流下来又笑了,说:“好中二啊,不过要是我,可能写完了还会发网上。”

辛勤说:“我那时候就是发的 QQ 空间。”

凌田哈哈笑出来,说:“想看,让我学习一下。”

辛勤却忽然郑重,看着她道:“真的,凌田,你说你很弱,其实不是的。你比我强大太多太多了,你只用了三个月就已经做到现在这样,我光是让自己接受这个病就花了三年那么长。那段时间真就是过得乱七八糟的,折磨自己,也折磨我爸妈,后来因为经常住院休学了,就想在家看一辈子电视,打一辈子游戏吧。”

凌田又想哭了,说:“但你那时候只有八岁啊……”

辛勤纠正:“三年之后,已经十一岁了。”

“所以是 2007 年,你在家看《奔向地球》?”她忽然想起来。

辛勤又笑了,点点头,说:“那时候觉得连动画片都跟我过不去,这个有超能力,那个有超能力,只有我是个废物。”

凌田问:“那后来怎么想通的?从废物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辛勤说:“其实也没什么,只是花了更长的时间。”

也是在那一年,他加了个一型患者的 QQ 群,才知道世界上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倒霉,有很多人跟他一样。

“你猜那个群叫什么名字?”他问凌田。

凌田说:“毁灭吧?”

辛勤笑,公布答案:“合病同类项。”

凌田也笑了,觉得真妙啊。

群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卖二手胰岛素泵的,有推销无糖零食的,也有民科卖课传授控糖经验的,还有要别人私信加入临床试验的。

但更多的还是普普通通的病人,说这自己普普通通的经历。所有人都是莫名其妙得上的,有的甚至出生就得了,有的只是因为一次感冒发烧。

他看着他们聊,总算知道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是说要是早点知道这个病,多注意点就不会得。而且,大家的状态也都差不多,不敢打针,逃避测血糖,间歇性的自我责怪,自暴自弃,再自我厌弃。

但反而是在那之后,他渐渐不把它当成一种疾病,而是人生的一部分了。他告诉自己这件事就是没那么容易,花多少时间都是应该的,只看他想要怎样的结果,最后又对不对得起自己。

从十二岁开始,他努力好好治疗,但仍旧对这个疾病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只知道一味严格地控制血糖,焦虑到一整天不停地测指尖血,手上布满小伤。

直到十五岁,他过了看儿科的年纪,父母正商量着给他换哪家医院,他自己也在病友群里打听,最后要他们带他去上海,挂 A 医附一个专看青少年一型糖尿病的医生。

“顾医生?”她灵光一现。

“你知道?”他问。

“艾慕跟我说的。”她回答。

他不奇怪,专门研究一型的专家就是这么少。

那些年,他去过太多次医院,却是第一次遇到一个不一样的医生,真的会好好解释这个病是怎么回事,教他怎么估计碳水,怎么算剂量,怎么看每一次的检查报告。也只有这个医生让他在数值出问题的时候不要焦虑,不要一味地压血糖,尤其是在长身体的年纪。因为家在另一个城市,挂专家号也很难,他其实每年只能来上海一次,交一整年的作业。但只是这一年一次的见面,还是帮了他很多,让他更进一步地改变。

“顾医生问你以后想读什么专业,想不想学医?”凌田觉得自己把线索串起来了。

辛勤果然笑了,点点头。

那为什么没跟着顾医生做一型的研究,却跟了单峰?凌田又想问,话没出口,自己找到答案,艾慕说过,顾医生出国进修了。

辛勤继续往下说,他就这样上完了高中,考来上海读大学。

“然后,就遇到了另一个帮我改变的人。”他说。

“谁?”凌田问。

“李理。”他回答。

他那时候病情控制得不错,但身体还是很弱,高中体育差点没能达标,有时候爬一次楼梯,都得吃糖调整。于是下决心开始锻炼,起初只是自己摸索,后来又有了李理指导。

“就这么一直到现在。”他说完了。

“就是这样?”凌田意外,甚至有些失望,她本以为会是什么醍醐灌顶式的觉醒让他突然改变,变成像现在这么自律强大,她或许也可以学一学。

但辛勤点点头,说:“就是这样。”

凌田看着他,忽然又有另一种顿悟,或许恰如她在网上看到过的那句话,人越是在低谷,越要靠自己走出来。决定好好地活,只能是因为自己想活下去,改变也只能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