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地方誌鸣谢字幕(第2/4页)

陶主任眼睛一下瞪大了:“哦,知道知道,这是咱们江城的名人呀!我看过那片子,真不错,好像都创记录了。池导,您是要找什么资料吗?”

于是池影把自己的来意说了。

她和陶主任强调:“这其中有些史料我了解得不是很详细,之前我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着手了解。我爸就觉得您这儿应该会有些资料留存,您看看您这边能不能帮我查查相关资料。除了这三个人物和事迹以外,还有包括‘浙皖起义’和其它一些本地近代革命大事的资料……”

陶主任兴奋得不得了,他连连追问:“池导,您真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吗?你也是江城人,我们这里真的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

“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像我在华国剧本策划中心,每年都有拍摄任务的。但是今年拍摄任务已经完成了,明年我本来是想拍关于我们本地戏曲的一部电影。后来昨天看到许锡翎像发生了那事,就突发奇想有这么一个创意了。您也知道,拍一部电影是从剧本开始的,尤其是这种涉及到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更要有大量的史料支持的,所以您这边能不能给我帮帮忙?

“没问题,没问题!我们一定全力支持!”陶主任马上去转到自己办公桌后面,那里有满满一排的书柜,陶主任端出一摞资料就开始翻找。

池影也凑过去看那些资料。

她非常震惊,那些都是手工抄写装订的一些检索表,上面的字非常漂亮工整。陶主任好像因为主撰地方誌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对这些详细的资料记载非常熟悉,哪一年的《地方誌》记载了哪些资料,一下子就能翻到,然后又根据这些检索去找具体的书。

陶主任很快就找到好几本介绍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就集中在民国阶段。他还跟池影解释:“其实我们本地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但是比较散……好在我们这边还有个编纂索引,还可以查到一些,您要是不在我这地方,还真不大好找。”

池影就非常佩服自己爸爸,觉得确实找对了人,找对了地方!

陶主任进进出出,后来索性把还在留守的两个小年轻找来帮忙。

他根据检索来找具体是哪本《地方誌》,那两个小年轻就去不同的仓库找到实体书,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时间过去的很快,快到中午的时候,这边就找出四、五本有相关历史记载的《地方誌》了,翻开了上面还刊登了一些老照片。

池影非常感激,现在已经入秋了,但是天气还挺热的。这边办公室也没有开空调了,陶主任他们怕把一些纸质资料弄乱,连电扇都没开,进进出出忙得满头大汗。

池影问陶主任:“陶主任,这些资料不老少,能不能让我借阅一下,我看看回去能不能拍一下或者手工记录一下?”

“不用这么麻烦!我们这边每本《地方誌》都有不少留存的,您是为了工作,直接拿回去用。说实话,要不是像您这种确实有需要的,平常真是没什么人看……这几本是我现在能找到的,就在我们这边库房里,您可以直接拿走,后面我继续找,找到了再联系您……”

“那我要不要写个收条什么的?”

“不用、不用……都是工作!”陶主任连连摆手。但是站在旁边的一个小年轻轻轻捣了他一下。陶主任也反应过来了,貌似犹豫着想要说什么,但又神情尴尬……

池爸爸也是在文化单位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了,一下就明白过来了。像池影这种类似于文化界的名人到他们单位这边来寻求帮助,查找资料,确实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肯定还是要留下点痕迹什么的。

“那陶主任,您看这样好不好?您的名字我知道,这两位同志麻烦也把名字写给我们一下。我们池影回去给你们写一封感谢信,谢谢你们对池影剧本创作的支持,这样我们拿了你们的刊物也算有个交代!”

那两个年轻人一听这话,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他们就想要这个;陶主任也脸红红地一个劲儿表示感谢。

池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她上部电影在东阳影视基地拍摄的,后来在《白蛇传》片尾还特意鸣谢了“东阳县人民政府”和“东阳影视拍摄基地”。就这两行字,让当地政府和拍摄基地那边高兴得要命,这就相当于给对方打广告了,还是这种等级的宣传平台。

于是她也补了一句:“我说的这部电影最后要是能投拍上映的话,我也会在片尾鸣谢你们办公室的。所以麻烦把你们单位全称写给我一下……”

嚯!这听着太高大上了!

陶主任脸更红了,但也没有一点犹豫,立刻就找了一张带他们单位名称红色抬头的便签纸过来,工工整整地把他们单位的名称,他自己、还有两个工作人员的名字都写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