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威尼斯访谈(第3/3页)

Q:你在多种场合都强调商业性,可偏偏又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中有所斩获,你是如何定义你自己的?

A:对我的定位很明确,我就是一位商业片导演,至于我的电影中艺术性有多少,从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我只希望能把故事讲好,我只希望我的观众能在90分钟观影过程中获得愉悦,而不是走出电影院后后悔掏了这张电影票的。

我对我自己的故事负责,我也对我的观众负责。

PARTIV:创作解剖与行业动态

Q:你的三部电影都是不同的类型,第一部 是常见的好莱坞小妞片,第二部是神话特效大片,第三部又是惊悚悬疑片,你在选择题材时又是如何考虑的?

A:怎么说呢?想拍就拍了,多做不同尝试。我在拍第一部 电影的时候才22岁,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电影的题材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尝试,

我希望去尝试去探险,去体会另一种人生。

Q:你在创作中是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开始的吗?

A:当然了,这样才符合工业化流程。

(说到这里,这位导演笑了起来。)其实说我的电影是“作者电影”也非常准确,因为我的剧本是我自己写的,分镜头是自己画的,包括所有的拍摄计划以及最后的剪辑都是由我来主导的。

相对而言可能我比较幸运,我甚至比多数好莱坞导演都享有更大的权限。但是我必也必须珍视我的这种权利,用好我的这种权利

PARTV:技术狂想与人文底线。

Q:你当时拍《白蛇传》时,即使好莱坞顶级的大导演都认为,你的技术娴熟,特技也运用得非常完美。但《白蛇传》偏偏又是一个人文感非常强的电影,这中间的边界在哪里?

A:主要是看技术为什么服务?在我看来,技术是为故事服务的。如果单纯只是技术的话,故事就会被割裂成为一个个尸块。那么这种电影,即使特效效果再强,场面再大,也不会有人愿意去为它掏钱。

PARTVI:新生代的生存法则

Q:有很多青年创作者总抱怨没有机会,你的票房不败神话有什么秘籍?

A: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我在电影学院毕业那一年,甚至一度都要离开这个行业了,幸好我的老师拉住了我。

后来我在这个行业里获得了很多比我年长者的呵护和支持,我很感激他们。当青年创作者抱怨他们无法获得机会的时候,可能也先要低头看看自己——我真的能把故事讲好吗?我真的能拍出一部电影吗?

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之前,也要审视自己。这不仅仅是青年创作者,也是很多其他不同年龄段的创作者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华国国内电影市场资金不足,但是随着我们国内经济的增长,这个问题会被逐渐解决。会有越来越多的热钱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在这种行业浪潮来临之前,我们肯定要练好自己的本事

Q:对挣扎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新人有什么建议?

A:我建议可以去一家餐厅的后厨,观察一下厨师是怎么做饭的。

一个成熟的厨师,必然知道什么时候起火,什么时候浇油,什么时候撒葱花……而在拍摄电影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哪个情节应该进入什么样的节奏,这都是一名导演应该非常娴熟掌握的技巧。

完成这些必修课以后,再去考虑所谓的艺术和商业……

今年下半年,我们会联合国内的一些制片商,举办一次青年影展。我们会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有机会展示自己,从而扩充这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新鲜血液越多,它的成长就越蓬勃,生命力就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