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特效工作室(第2/2页)
所以池影才看中了东阳这边新建的专业摄影棚,不仅仅是因为它更专业,更先进,最核心的还是足够大,可以完成这样的排列,做到这样的布局。
在摄影棚中,如此多数量的胶片相机被精确地排在一个复杂的弧形支架系统里,而这个弧度跟池影最终的拍摄镜头想要达到的运动轨迹是一致的。
然后这些相机又被固定在绿幕背景前,方便后期的抠图。
像第一个镜头中,无能姑娘要被威亚吊起来,做出一种标准的后仰姿势,并且保持绝对静止,而且是长时间的绝对静止。这对演员是个巨大的考验,本来吊威亚就是处于一种悬空状态,平衡是非常不好掌握的,还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就算人能保持静止,威亚吊绳也不能保持绝对静止,这就要不断试验,反复调整。
同时,剧组还要制造无能姑娘衣袍飘动、水滴飞溅等效果。这些道具元素也需要在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处于完美的悬停状态。
当相机完成曝光后,再把这160多张静态的照片通过高精度的扫描仪器,录入计算机中,再利用绿幕的背景技术,抠除其他不能出现在镜头中的元素,比如说周围相机的支架,又或者是演员身上的威亚吊绳等,这都需要一帧一帧的擦除的。
等把这些操作完成之后,还需要把相应照片之间的中间帧用软件补完,这样就可以完成一个连贯的镜头。
在池影把这些自己想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跟丁建辉的那些同学说过了以后,那些清大的计算机高手们觉得完全可行。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种东西就要配合精密,而且要不断试验,因为谁都不知道保存在曝光的那一刻会是什么画面图像留在照片上。
如果演员稍微动一下,或者是哪部机子出现故障没有曝光,那么就会出现镜头画面断裂不连贯。
这些镜头完成以后,还要在后期配合流沙河以及花果山的外景镜头,来完成相应的绿幕抠图,再利用重叠洗印技术,达到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效果。
其实如果再过十几年,这些特效镜头都可以用计算机直接完成,但是目前还是胶片的时代,没有办法一步到位。
不仅异常麻烦,更是烧钱烧得厉害。
为了能尽可能高效地完成拍摄,节约经费,青大的好几位计算机专家还专门跑到东阳来,走进摄影棚现场勘景,把摄影棚里的各种数据结合到计算机软件中进行计算,然后亲自铺设相应的轨道和架设相机。
这时候,几位在剧组帮忙的师弟们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像陆伟平常要拍摄,这些技术配合工作就由李师弟和袁力来承担了。
而镜头拍摄完成后,进行后期计算机处理时,陆伟要盯着胶片回京城,李师弟就反过来帮助池影在拍摄现场掌镜了。
拍摄过程中,最吃苦地演员是卫小敏,她被威亚吊着的时间最长,即使只有短短几秒钟的镜头,但是她经常都要大段时间停留在威亚上。有的时候是在等机械调试,有的时候在等局等道具的实验,也许最后成功只有那一瞬间,但是都是要人等机器。
这种长时间的悬浮状态勒得她骨头都要断了,其余几名演员也没好到哪里去,大家都是这样来来回回折腾。
池影比较心疼他们,只要不是拍摄状态,就让技师们把他们放下了,但是这样上上下下的过程中更容易受伤。后来还是池影想了个办法,让人在摄影棚的吊桥上搭几个支架,让他们借一下力,这样才好多了。
这下子剧组里所有人都要动用起来,对于这些专业特别强的镜头,袁力和郝运也不能再现场拍摄记录了,这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泄密。
池影对他们没有任何技术保密,但是他们不能不知道深浅。
所有参与的人员都很激动。
最后这几个特效镜头拍摄完成以后,就连夜派专人开车送到京影厂洗印车间里去进行洗印,然后又送到青大的计算机实验室里去。
结果第二个“行者决战”场景中,小白龙那个动作瞬间,他的身形有点晃动,于是又不得不打回去把那个镜头重拍。
就这样前前后后忙活了小一个月才把镜头做完。
最后即使没有做绿幕抠图,镜头呈现的效果也非常惊艳。
陆伟激动坏了,他拉着几个哥们在洗印室里看了好几遍,最后都掉眼泪了。但是不是伤心,而是喜极而泣。
郑志宏也跑来,跟着他们看了这两段儿,更是激动的不得了,对他们来说,“这简直是华国电影历史上创记录拍摄!”
也是在这一刻,郑志宏萌生要开设电影特效工作室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