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陈平安,指着杨学士鼻子……

平安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他在干什么?他干了什么?摩拳擦掌打算查清二师祖的秘密,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好像都对,又好像哪里不对。

“爹,您不觉得太顺了吗?”平安问。

陈琰狐疑地看着他。

“看问题要跳起来看。”平安又道。

二师祖想收拾东厂,丁虎就冒了出来,二师祖想控制局面,璐王又冒了出来,难不成二师祖也掌握了对孔子像许愿的诀窍?

陈琰累日以来隐隐的不祥得到了作证,大理寺三年未破的案件,就这样轻易破了,还牵出了丁盛这样的大太监,就连老师也开玩笑说,背后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一直在给他递刀子。

……

疑问还没有得到解答,平安就收到了两个消息。

陈琰问他:“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先听哪个?”

“都行。”平安道。

“郑先生要辞馆,临时找不到合适的先生。”

所以陈平安小朋友又失学了……

平安欢呼一声:“爹,好消息说完了,坏消息呢?”

“……”

陈琰满头黑线,极力忍住想要揍娃的冲动,道:“你小叔公中举了,第十七名。”

平安从炕上跳下来,急急忙忙去找鞭炮,小叔公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这一等一的大喜事,只得吃一顿涮锅庆祝一下。

“不对呀,这是两个好消息啊?”平安问。

陈琰撸起袖子要揍人,平安“哇”地一声跑了出去。

……

郑先生要辞馆,专心备考明年的春闱,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陈琰也很支持,并表示需要借阅书籍时依然可以来找他。

只是郑先生一走,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先生接手。

不是无人应聘,而是应聘者太多。

那些府学、县学的生员,尤其与郑先生有旧交,了解他的学问水平的,不论家贫还是家富,纷纷前来应聘。

谁不知道学问平平的郑行远自从在甜水胡同任教,学业突飞猛进,乡试一举取中全省第十二名。

陈琰一时不明白他们是想来授课呢,还是镀金呢,总之一个比一个动机不纯,这种人怎么教得好学生?

何况郑先生虽没有超世之才,可他学业扎实、人品高尚、勤勉认真肯钻研,这些才是人家考中举人的关键。

陈琰看不上的人,翰林院的老神童们自然也看不上,挑来挑去不满意,只好暂时解散学堂。是再为他们找名师,还是在家里另请西习,那就各凭本事了。

平安失学在家的第三天,林月白就跟陈琰告状:“你儿就像一条脱缰的野狗,带着阿蛮他们满胡同疯跑,一胡同的孩子都不读书了,跟着他们跑,隔壁的黑狗见到他们都哆嗦。”

她三天以来不知道挨了多少投诉,本打算去铺子上看看的,愣是没迈出这个门去。

“还有,你儿不知跟谁学会了翻墙,翻的上瘾,没什么能挡住他的地方了。”林月白道。

陈琰眨眨眼,没有吗?翰林院啊。

光溜溜的高墙足有一丈半高,墙顶插满了碎瓷片,又有军卒守卫,不信他还能翻过去。

不读书是吗?浩如烟海的经史文章淹了他。

“太胡闹了。”平安背着小手在屋里踱步:“翰林院乃为国储才之地,怎么能带一个小孩子去呢?若是被上司知道……”

陈琰道:“掌院学士是你二师祖。”

“……”

平安愣了愣,又道:“但是,我去翰林院,阿蛮和小福芦就没有书读了。”

“你晚上回来教他们,正好算作温习了。”林月白提议。

“……”

陈琰道:“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平安垂头丧气地洗洗睡了。

……

次日一早,陈琰散朝之后,车夫便回家去接平安。

平安拿上他的小书箱,跟着门房的小吏穿庭过院。

翰林院是个人员庞大的衙门,上到翰林学士,下到典籍、侍书、待诏,还有老爹这样的修撰、编修、检讨,光是在编的官员就有几十人,再加上员额不定的庶吉士、书吏、差役,足有上百人。

所以老爹的同僚和上司他大多不认识。

可这里的人都认识他——陈平安,指着杨学士鼻子骂的那个小崩豆。

便都揣着好奇心过来看,这小崩豆长得还挺俊,跟他的状元爹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平安比较容易自来熟,尽管不认识,跟他们打招呼也毫无障碍,没胡子的叫叔叔,有胡子的叫伯伯,白胡子的叫爷爷,逗得大伙朗声大笑。

郭恒从外头进来,笑声戛然而止,众人朝他行了礼,便各自去忙自己的事,喝茶的喝茶,翻书的翻书。

足见郭恒平日里积威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