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有这么哄小孩儿的吗?……

都说璐王平日里勤俭克己,礼贤下士,不贪图享受,不耽于美色,就连到手的贡品都随意赏人,鲜少自己享用,而且每遇天灾,都会主动带头捐银赈灾,在朝臣中名声极好。

陈琰从前对他的印象不多但是尚可,国有贤王,是朝廷之幸,百姓之福,可自从出了刘平安事件,他便开始思考礼贤下士与邀结人心的区别。

固然,他一向理解任何人争取权力的行为,就连平安都知道,皇子不觊觎皇位,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可他把主意打到平安头上,那就是两回事了,平安只是个单纯无辜的小孩子,哪经得住他们玩弄算计。

正在出神,轿子已经在朱漆碧瓦的王府门口落下,陈琰随着太监的引领进入仪门。

甫一进正殿,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朴素气息。

殿内所有的陈设、花木、字画和摆件,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凡品,陈琰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都要比王府奢侈的多。

传闻璐王妃勤俭持家,一份岁禄养活两个侧妃十个孩子,年节赏赐的金银、丝绢、纱罗等,还能攒下来周济灾民,去年王妃三十岁寿辰,璐王送给她的生辰礼竟是一架织布机,被传为一段佳话。

陈琰不敢想象妻子过生辰,他送一台织布机会是什么下场,别说佳话了,只怕家门都进不去了……更何况他根本不会做这样败兴的事。

璐王及几位王府属官已经等在正殿,陈琰一撩袍襟,大礼参拜。

“陈学士,快快请起,不必多礼。”璐王还是惯常的谦和有礼,亲自扶起陈琰。

这时宫人上前,接过他脱下的大氅、耳暖,还用小掸子将雪清扫干净。

陈琰也见到了他的本家亲戚——陈三爷的四叔陈敬茂。

这就有点尴尬了。

陈琰这“后学末进”已经官至五品,而陈敬茂在京多年仍是六品长史,不过《会典》中载有明文,衙署之中,有亲戚关系的上下级应遵从私礼,因此陈琰还是给他行了一礼。

陈敬茂颔首答礼,笑吟吟邀他平日里多走动。陈琰只是应着,横竖他如今真的很忙,随口应下的邀约太多了,出了这个门根本记不起谁是谁。

陈琰又对璐王赏赐贡橘表示感谢,但眼下入冬,运河上冻,转运京城的贡品更加珍贵,太过奢靡,希望璐王今后不要再赏赐了。

璐王笑道:“陈学士有所不知,宫里赐下的贡品,本王都会转送给各位师傅,倒不是拉拢人心之意,只是不想让府中王子、郡主们养成骄奢之气。

“本王听说,这柑橘已是代价最小的贡品了,每年入夏,转运新鲜的龙眼、荔枝,要将整棵树移栽到巨大的花盆之中,走水路运抵京城,数十年长成的荔枝树只采摘一次就尽数枯毁。本王还听说,江南每年征发民夫捕捞鲥鱼,进鲜船沿着运河全速行使,一路不断补给冰块,星夜兼程的运送进京,供京里的达官显贵尝个新鲜,本王正打算劝谏父皇,这等劳民伤财的贡品带来了太多征敛和劳役,理应趁早取缔,与民休息。”

“殿下力求节俭,体恤民生,乃万民之福,百官之幸。”陈琰俯身一揖。

如此温良恭俭、体恤黎庶的贤王,完全符合士大夫心目中圣君明主的形象,假如没有“刘平安事件”在前,陈琰也会为之动容。

璐王虚扶他一下,甚至平易近人到与他序了年齿,得知陈琰今年二十六岁,比他还年轻三岁,不由感叹道:“陈学士弱冠之龄就位居国子监司业了?”

陈琰道:“微臣朴拙之质,实乃陛下破格超擢。”

璐王温和笑道:“陈学士过谦了,你殿试和朝考的文章,孤都有幸拜读过,本王相信父皇的眼光,也认可你的人品才学,因此你我虽是初见,也算神交良久。”

两人一前一后绕过屏风,往书斋走去。

……

“为什么是三张?!”平安惊慌地问。

“你拉大旗作虎皮荒疏了那么久的功课,不要补回来吗?”郭恒问。

“每天多补一张就好了。”

“欠债付息,天经地义。”郭恒反问。

平安满目惊讶:“我宽厚仁慈的二师祖怎么能说出如此冰冷的话呢?”

郭恒不为所动,只冷冰冰说了句:“眼看过年了。”

你爹又要往大门上贴春联,这笔字再不长进,你宽厚仁慈的二师祖的招牌都要被你砸烂了。

原本想找他拜师的人可以排到西直门,现在只能排到西安门了。

平安见逃不过,只好唉声叹气地研墨。

“师祖,我那天看到璐王了,高高的。”他说。

郭恒乜他一眼:“你看谁不是高高的?”

“……”

平安气道:“人艰不拆,您这样很容易失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