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赶紧去报官。

二月中旬,朝廷宣布恢复国初旧制,勋贵、武官子弟想要承袭爵位、武职,必须在武学接受教育,并统一进京接受考核。

武学亦可招收民生,民生可以由各地选贡入监接受教育,也可直接进京参加武举,落地的举子中成绩优异者也可选入监中。

三月中旬,平安就收到了堂兄陈平继的来信,他终于考上了开源府武学,后年的武举怕是赶不上了,希望五年之后可以在京城见面。

平安兴高采烈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爹娘和小叔公,并给堂兄回信,鼓励他好好练功读书。

还在信中约定要为家族荣誉而战,一个考上文进士,一个考上武进士,就在小桥南立一座‘文武进士坊’,让北陈家好好看看,牌坊是多么不值钱的玩意儿。

平安将这封信拿给陈琰看,陈琰只是一味地笑,并告诉他,什么牌坊啊,家族荣誉啊,那是大人该考虑的事,小孩子的路很长很长,数着里程碑而忽视沿途风物,那是得不偿失的事。

平安觉得很有道理,毕竟他只是间歇性的燃一下,转头又将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骑射课上。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皇帝从禁军中挑选了两位教习师傅,开始正经教他们骑射的功夫。

娘亲新给他置办了几套曳撒,轻便的小鹿皮靴,趁着陈琰休沐,一家三口去郊外骑马散心。

平安骑着他的“红将军”,拉开量身定制的小弓箭,射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扎在面前的地上。

红将军看着眼前斜扎下来的箭矢,原地踢踏几步,打了个嫌弃的鼻响。

陈琰也不管他,对着春来北归的绿头野雁吟诗:“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平安从红将军身上一跃而下,跟着念:“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陈琰笑道:“雁是忠贞之鸟,你娘最喜欢的。”

平安一向很会哄娘亲开心:“娘,等我学会了骑射,亲手射一只大雁回来烤给娘吃!”

林月白:“……”

陈琰又将他拎上马背:“没事了,玩儿去吧。”

平安便骑着马往河滩边溜达,想象着自己驰骋在猎场上,弯弓射箭,箭无虚发,神气活现的样子。

谁知第一堂课连弓马都没碰到,教习师傅只让他们扎马步。

平安这才知道,从前爹娘和小叔公教他骑马,老钱教他打马球,都是带着他玩儿呢,扎马步才是骑兵的基本功。

要想在马上稳稳地射箭,要练腰马,练臂力,练耐力,练准头……练好多!

散学回家时,平安的胳膊腿各疼各的,一个都不听使唤,洗过一个热水澡,本以为能缓解疲惫,谁知困意更浓,吃饭的时候就快睡着了。

娘亲劝他先眯一会儿再做功课,他就去东厢房睡了,谁知这一觉睡到了寅时。

陈琰起来上朝,顺便去东厢房将他叫醒。

平安腾地一声从床上坐起来,眯过头了,功课还没做!!

陈琰一脸幸灾乐祸的笑,早起上朝的怨气都一扫而空了。

平安只能揉揉干涩的眼,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顾不上酸疼的灌了铅似的四肢,点起两盏灯赶功课,进宫的路上还在车里背书,到了博兼堂又补了一篇大字。

其实除了从小实心儿的李泊言,大家都差不多,昨天练了个半残,今天一大早用极强的意志力爬起来补作业。

珉王唏嘘感慨:“此情此景真是难得一见啊。”

“殿下功课做完了?”平安问。

珉王一副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我哪天做完过?”

……

三月二八日,是个上上大吉的日子。

今天收到了西南军报,朝廷派五万大军开赴岐州,岐州土兵如土鸡瓦狗,一触即溃,现已将田氏造反的叔叔田禧押解京师。

可巧,今日正是国子监重开武学的日子。

因为璐王和珉王要跟着皇帝去武庙祭祀,博兼堂休假一天。

天蒙蒙亮,平安也裹着厚实的披风,跟着老爹来到国子监观看开学仪式。

校场上龙旗蔽日,武学生员已经列队于此。

皇帝一身戎装,踩过夯实的黄土地,左侧是兵部尚书、侍郎及京营的总兵官,右侧是钱祭酒和陈琰,及一众国子监官员,侍奉君侧汇报武学的情形。

璐王和珉王身披甲胄,跟在后面。

吉时一到,画角齐鸣,山呼万岁。

皇帝登上校场北面的高台,简短的致辞之后,在一片军乐声中,又带领一众勋贵、文武官员谒武庙,拜武夫子,一套流程下来,业已到了中午。

皇帝照例在国子监赐宴群臣,还在珉王旁边给平安添了个座位。

璐王一脸错愕地看着自己的幼弟跟陈平安嘀嘀咕咕说着话。

又过了片刻,父皇也招手让陈平安近前,说说笑笑,全然像待自家子侄一样,不,他对自己的儿孙也不曾这样喜笑颜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