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精力过人啊。……(第2/3页)

……

一场数日的大雪,将晋州的天空洗刷得清明了许多。

八扇大门紧闭数名锦衣卫把守在堂屋门外,一众官员排成两列,先文后武,依次进入堂中问话。

堂内居中坐着一脸肃容的顾宪,左手边是陈琰和郑行远,右手边是林锐和三位太保。

陛下钦点督办的军机大案,仆从自然不好进入,只有顾宪最信任的书吏在做笔录,平安一个人担起了端茶倒水的活儿。

审问三十名文武官员,不但费口舌,费体力,还废笔墨,平安一壶一壶地烧水,一池一池地研磨,出了好一顿牛马力。

审完了案子,顾宪还夸他:“小小年纪,能陪大人熬夜办差,精力过人啊。”

陈琰一脸认同:“自幼如此。”

审问完毕之后,晋州的文武官员暂时被扣押在巡抚衙门二堂,传令各卫,由佐贰暂代职权,顾宪和陈琰、郑行远迅速整理笔录,誊写案卷,令人拿到二堂给他们画押捺印。

这时魏家派人来,想接魏四老爷回家的。

顾宪微哂:“他还想回去?”

便毫不客气的将来人打发走了。

又过了约半个时辰,魏家来了重磅人物,昌平侯魏良和他的大伯——魏家如今的族长。

魏大老爷是闻名乡里的贤达,一脸的慈眉善目、谦逊有礼,昌平侯在他身边倒成了个没有主见的陪衬。

这就是他不愿意回老家的原因,族里这几年发展得太快,面上对他恭恭敬敬,实则他根本没有话语权,只是每年送上一大比孝敬,供侯府在京城的花销,具体事由一概不报。

魏良是个貔貅性子,来者不拒,既无心也无力去关心族人的状况,横竖长姐是皇后,姐夫重情义,对他们魏家恩宠备至,他压根没想到家里会捅出这么大的篓子。

“哦。”顾宪听到随从奏报,面色平静地道:“那就请他们一并去二堂坐坐吧。”

被兵丁不太客气地请进二堂大厅,与一群酒气熏天的文武官员关在一起,他读书不多,此时只能想起一句“刑不上大夫”,他是国舅,怎能受这般折辱。

他叫嚣着:“叫你们巡抚大人出来,我乃皇亲国戚,他怎敢私刑拘禁?我定要参他一本!”

属官被他吵得头疼,请示顾宪:“抚台,这些人该怎么办?”

顾宪看向陈琰。

陈琰身为兵部武选司官员,有掌管军队人事任命之责,这次出差,就是实地考察晋州武官的任职情况,这两年朝廷兴办武学,各地培养了大批武学举人,明年又是武举之年,九边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了。

“先扣着,咱们回去补个觉,然后重新复核一遍案卷,把陪绑的放回任上,涉案人员带回京城。”陈琰提议道。

忙了一夜,除了精力旺盛的某个小孩儿,大人们腿都开始打飘了。

“昌平侯一直在喊。”那属官道。

“让他喊,喊累了给他送点水,别渴死。”陈琰道。

平安嗤嗤地笑,连顾宪都忍俊不禁,同意了陈琰的提议,令人将朝食送至客房,叮嘱他们早点吃完休息。

郑行远对平安是钦佩之至,连带对陈琰都是一脸崇拜的目光:“亏得有平安的锦囊妙计。”

“什么锦囊妙计?”陈琰好奇地问。

平安目光打飘,跑向不远处的舅舅,挨着人高马大的舅舅很有安全感!

哪有什么锦囊妙计,他压根没想到后面会发生那么多事,纯粹为了让小郑先生苟命才教他这么做的。

要是没有那份匿名手札,没有陛下的旨意,没有陈琰的办法,郑行远怕是要装完整个任期,养得白白胖胖打道回京复命。

然后落个声名狼藉……

陈琰当着林锐和颜悦色的,待林锐出去安置自己的兵,他立刻显露真面目,将平安拎回住处,对着他念了一大通紧箍咒,什么“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对郑先生这样的人来说,失去名声比失去性命更严重。

平安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名声没了可以再赚,命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而且您怎么知道他没有收获?说不定早把地方官的劣迹记在小本本上了。”

陈琰:“……”

怎么那么多歪理?

陈琰在林锐的保护下,沿着边境线,在各个卫所走了一圈,访查边关民情,考察武官品行,谓之“观风”。

时局动荡,军心不稳,陈琰和林锐都不许平安跟着,把他留给了顾师叔。

平安起先不干,顾宪以找人教他火铳为交换条件,换陈琰离开省城。

靠山太多的副作用就是走到哪里都要把他们放在心上,且不能厚此薄彼,等陈琰回来的时候,陈•端水大师•平安不但学会了开火铳,还采购了整整三大箱特产,连皇帝大叔和宫里的几位娘娘都有份。